黃仁勳,年度並購狂人

分享本文


最近幾次交流中,身邊投資人不約而同聊起了黃仁勳。

這位英偉達掌門人,意外成了並購江湖的新偶像。“團隊內部專門研究了英偉達的並購邏輯及打法,他們今年貢獻了多筆並購案例。”一位VC朋友如是說。

甚至,有的投資人對照英偉達並購標的,來尋找國內有哪些合適的並購機會。

黃仁勳還在不停出手。最新一幕是,英偉達擬以約1.65億美元收購軟件初創公司OctoAI。細細梳理下來,今年過半英偉達已至少完成了四筆並購,全部都圍繞着AI業務展开,過去幾年更是瘋狂出手,大殺四方。


黃仁勳掃貨

年度並購狂人誕生


黃仁勳今年买了哪些公司?

時間回到今年4月,英偉達在官網正式宣布收購以色列人工智能初創企業Run:ai,具體收購金額並未對外披露,但有外媒稱交易金額爲7億美元。後者成立於2018年,在此前就與英偉達建立合作夥伴關系,爲圖形處理單元(GPU)虛擬化提供支持。

談及這筆收購,英偉達表示通過與 Run:ai 的合作,將爲客戶提供一個可在任何位置訪問 GPU 解決方案的單一架構。“客戶有望受益於更高的 GPU 利用率、更好的 GPU 基礎設施管理以及开放式架構所帶來的更大靈活性。”

幾乎是同一時間,據The Information報道,英偉達收購另一家初創公司Deci。Deci同樣是一家來自以色列的企業,成立於2019年,提供高效的生成式AI和計算機視覺模型,可以通過調整AI模型大小,從而使其能夠在AI芯片上更便宜地運行。

不難看出,英偉達這兩筆投資的目的,都在於幫助客戶更加有效地利用自家AI芯片產品。

背後更多細節流出——今年以來,英偉達高層爲尋找收購標的,曾徵求多家風投公司建議,一度邀請了12家“有前途的”AI創業企業,集中向英偉達高管做演示,CEO黃仁勳也包括在內,最終是Run:ai和Deci脫穎而出。

今年6月,黃仁勳又出手了。據彭博社報道,英偉達收購了Shoreline公司,這筆交易的估值約爲1億美元。後者的一位投資方表示,Shoreline的團隊將加入英偉達DGX Cloud部門。

成立於2019 年的Shoreline,提供智能自動化解決方案,致力於提高基於雲的服務的可靠性和效率。

時隔一個月,黃仁勳今年的第四筆收購來了——买下一家舊金山的初創公司Brev.dev,英偉達的一位發言人對外證實了這筆交易。資料顯示,Brev.dev主要提供AI和機器學習开發平台,可以在基於CPU和GPU的雲實例上構建、訓練和部署模型。

能被英偉達收入麾下,顯然令初創公司激動人心。在收購完成後,Brev.dev在LinkedIn上表示:“與英偉達合作,意味着能夠將最強大的硬件與業界領先的軟件結合在一起,以實現這一使命。”

回過頭看,2019年成爲英偉達一個關鍵節點,利潤與股價开始飆升,並在這一年豪擲69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芯片制造商Mellanox,成爲自身迄今爲止公开的最大一筆收購。據不完全統計,英偉達在短短五年內已收購14家企業。

不難發現,英偉達的收購策略從早期的大規模收購,演變爲更關注中小型企業。英偉達通過整合來自被收購公司的技術和資源,讓數據中心業務得到針對性補強,在AI時代更好地滿足企業客戶日益復雜的需求。

一位VC投資人梳理發現,從具體的收購對象來看,英偉達對與AI相關的名類軟件和工具更感興趣,黃仁勳的收購屬於”填縫型”,平台化战略意圖凸顯。

“對於英偉達這樣的巨頭而言,通過收購快速進入一個新興市場,已經是一種慣用手段。憑借公司自身強大的綜合實力,這種簡單甚至有點粗暴的方式,往往也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生涯裏

最遺憾的一筆並購告吹


這恐怕是黃仁勳職業生涯最大的遺憾。

故事還要從2020年4月說起。彼時軟銀已开始深陷虧損泥潭,不得不將芯片巨頭ARM擺上貨架。後來,軟銀與英偉達之間進入到拉鋸战,直到同年9月才達成協議,確定將以現金加股票的形式完成。

黃仁勳對於ARM的喜愛程度非比尋常,他曾在交易官宣後表示,“我特別着迷ARM能幫助像英偉達這樣的公司去實現开發特殊的計算設備。我相信這種开放的模式、讓計算機行業具有更多選擇是正確的方向,我們的合作可以加速這一趨勢的發展,使其得到更加廣泛的部署,”在他的設想中,將在ARM總部英國劍橋建立一個世界級的AI研究中心。

一旦這筆交易完成,不僅締造軟銀史上最大規模的資產出售,也將是全球芯片行業史上規模最大的收購案之一。當時曾有投資人表示,“如果英偉達真的收購ARM,就相當於收購了移動端的英特爾。”

但現實總是充滿了戲劇性的變化。因各方監管機構均未能批准,最終英偉達還是放棄了對ARM的收購。當時宣布這一消息時,黃仁勳難掩遺憾。

盡管交易告吹,但並不影響英偉達在AI江湖攻城略地。不知不覺間,英偉達已構築出一幅龐大的投資版圖。S&P Global數據顯示,英偉達在2023年已成爲僅次於微軟、軟銀和谷歌的第四大風險投資企業——其去年投資了大約30多家初創公司,數量比前一年翻了兩番。

在近日的高盛投資會議上,黃仁勳指出,企業投資AI的回報不僅體現在短期收益上,更在於中長期的效益提升。AI可以通過更精准的數據分析和業務預測,顯著降低運營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從而提升整體生產效率。

在他看來,在AI時代,摩爾定律已經失效,“我們不會再看到CPU和通用計算機每年都快一倍了。如果我們每10年看到它快一倍,那就很幸運了。”

正如黃仁勳在很多場合強調那般,科技行業發展迅速,盡早對遙遠的未來進行投資是英偉達的必走之路。背後則是他時刻保持的危機感:

“我們不需要假裝公司一直處於危險之中。事實上,我們一直處於危險之中。”


接受被並購的命運


有黃仁勳名字出現的地方,就不可避免會提到另一位名字——蘇姿豐。

雖然兩人淵源頗深,但黃仁勳所創立的英偉達與蘇姿豐領導的AMD,一直以來都是針鋒相對的存在。

當英偉達揮動並購大刀,AMD同樣大舉出手:過去一年已向十幾家AI公司投資超過1.25億美元,以提升AMD計算平台的領導力。

今年8月,AMD宣布已籤署收購ZT Systems的最終協議,交易價格達49億美元,將以現金+股票混合的形式支付。而在稍早前的7月,AMD又宣布以全現金交易方式拿下位於芬蘭的AI初創公司Silo AI,交易金額約爲6.65億美元。

如果把目光拉長,“大魚喫小魚”的一幕幕不勝枚舉——蘋果在年初收購加拿大初創公司DarwinAI;隨後微軟通過僱傭方式將Inflection的創始團隊和大部分員工納入旗下;OpenAI更是在5天內接連收購Rockset和Multi;AI獨角獸Character.AI也賣身於谷歌……

如此一幕幕,並非偶然。

眼下,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意識到,僅僅擁有創新的產品和技術並不夠,還需要強大的資源和團隊來推動規模化發展。與其執着於將公司發展成巨頭,不如專注於打造“小而美”的創新產品,並通過被並購的方式實現價值最大化。

而對於大廠而言,他們也希望通過並購獲取優質的AI技術和人才,彌補自身在創新方面的不足,從而鞏固自身的市場地位,防止被新興的AI企業顛覆。

相似一幕开始發生在國內AI創業江湖裏。其中,阿裏堪稱迄今最猛AI“捕手”,憑借掃貨似的投資打法,迅速聚齊大模型五虎。

騰訊也不遑多讓。騰訊去年5月就投資了清華系大模型公司深言科技;而在Minimax、百川智能和智譜AI的投資陣容中,同樣也出現騰訊的身影。幾乎同一時間,美團龍珠成爲了月之暗面A1輪的領投方。

一時間,國內AI投資盛行起了“大廠輪”,頭部AI獨角獸身後都出現大廠們的身影。一位VC合夥人表示,以往沿着流量和平台邏輯的投資案例消失不見,“贏者通喫、一家獨大”的時代正被打破,“但投資AI,尤其是大模型,讓這些沉寂許久的大廠战投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又能再現往日攻城略地的榮光。”

猶記得一位創投大佬提醒,未來大部分在重復創業的企業,基本沒有上市的可能:要么通過行業並購重組,納入到現有的上市公司的體系;或者說橫向拓展,尋求新的空間;要么精耕細作,探索深度的技術創新服務,從而贏得市場和利潤,爲社會做貢獻,爲股東帶來現金流的回報。

這樣的生存發展方式,實際上適用於每一個行業,每一家中小企業。硅谷知名創業家 Steve Blank 認爲,創始人是最懂公司的人,應該努力爲創業公司套現增加價值,即使面臨的是被收購。

創業者需要开始接受被並購的命運。


標題:黃仁勳,年度並購狂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