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近幾年的發展似乎陷入了困境。
以往的好萊塢大片,基本上都是帶著霸主姿態,口碑票房雙爆炸,在電影市場上一騎絕塵。
但是。
近兩年來,大多數好萊塢電影,在票房上受到疫情影響,沒有以往那麼爆炸。
但是口碑卻是出現了崩塌式的下跌。
甚至,提起好萊塢電影,會有觀眾反應過來,這是又跑過來圈錢來了?
這種反應電影集中在《月球隕落》當中。
導演羅蘭艾默里奇在好萊塢也是頗有名氣,並且還有《2012》、《驚天危機》等等知名代表作。
投資1.2億美元左右,加上全片1700多個特效鏡頭。
這樣的組成,這樣的投資,這樣的特效,看起來似乎是誠意滿滿。
作為一部科幻電影,作為一部災難電影,從來沒有一部好萊塢電影能夠像《月球隕落》一樣,被絕大多數觀眾評為爛片。
上映10天,豆某評分5.3。
票房僅有9500萬左右。
至於評價,也大多數都是差評。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還是出在了電影本身,以及現在好萊塢浮躁的氛圍當中。
01、情感描述過多,造成緊張感割裂
作為一名以拍攝末日災難電影出名的導演,艾默里奇很喜歡在電影當中加入情感元素。
比如《後天》當中的父子情,《2012》當中的親情與愛情等等元素。
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最大引起觀眾的觀影共鳴。
但是反過來。
如果在災難電影當中,加入過多的情感描述,就會造成觀影的緊張感割裂。
這對於災難電影而言所造成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
而《月球隕落》就反了這樣致命的錯誤。
將多重情感元素雜糅在一起:男主角與自己的兒子,女主角與幼子,以及重組家庭的孩子之間的感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末日災難所帶來的緊張感自然就會被沖淡不少。
這也是觀眾覺得《月球隕落》有點狗血的原因,因為設計的情感戲過多,還是個三角感情。
同時,還有人設的問題。
在電影的敘事當中,是人物推動劇情在發展。
但是。
在《月球隕落》當中,敘事卻是反過來,讓劇情去推動人物——這樣做,能夠突出災難的緊張感,但同時,如果都是劇情推動人物發展,也會出現人設不合理的情況。
比如女主想拯救地球和人類的理念如此堅定,責任感很強,在後續劇情中卻總是一直表現出放棄。
造成的人物性格前後差異,就讓人感覺這還是一個人嗎?
02、IP氾濫下的好萊塢
在艾默里奇之前的作品當中,同樣也是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但是艾默里奇基本上都能夠很好的平衡幾者之間的關係,但卻是在《月球隕落》當中翻車了。
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
但如果將整部電影的元素抽像出來,就能夠看得出來,整部電影在敘事元素上,和超級英雄電影沒差多少。
事實上這也是好萊塢現狀,因為各種IP氾濫,導致許多電影公司在拍攝電影的時候,陷入了公式電影當中。
雖然,此前好萊塢也是有著固定的商業電影敘事結構。
但現在的IP電影,在這方面幾乎就是換湯不換藥,導致觀眾產生的審美疲勞。
而好萊塢沒有在敘事內容與方式上進行創新,反而是選擇換了個模板,自然就導致好萊塢電影給人一種圈錢的感覺。
觀眾隨著閱片量的增加,也不再是看到爛片就會買單的單純了。
對於爛片而言,這是最壞的時代。
因為他們不能憑藉概念以及特效,十分快速且安全地恰爛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