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歌聲宏亮中富圓潤、豪放中蘊深情,他用一首首紅遍祖國的歌曲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就是我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胡松華,《讚歌》、《塔吉克牧人之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歌曲是他得意的作品,也讓一個夢想當畫家的他逐步成長為如今的歌唱藝術家。
胡松華的妻子張曼茹是我國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有著《草原上的熱巴》、《東方紅》等代表作。
他們1960年結為夫妻,然而2020年5月3日的時候,妻子張曼茹因病去世,兩人風雨相伴60年的婚姻終有別。
妻子逝世後,獨留胡松華絕望落淚,如今兩年過去了,他是如何從悲傷中走出來的,晚年生活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01
胡松華,北京人,1931年出生,小時候他的夢想是當一名畫家。
胡松華的父親東山先生是一名老中醫,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家裡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他的弟弟則是後來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胡寶善。
然而在胡松華小時候的記憶中,父親總能把來看病的病人氣走一大半,
因為他父親非常喜歡書畫,無論是吃飯、休息還是給人治病的時候,他都筆不離身,如果有一副未完成的畫作,那種心癢癢的感覺總讓他無心做其他事情。
所以即便是在給人看病的時候,他也會拿著紙和筆作畫,讓一些焦急等到無果後的病人被氣走,當時父親對書畫的愛好已經到了一種痴迷的狀態。
所以胡松華小時候在父親的影響下,也對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五歲那年,胡松華還在北京讀私塾,此時遠在湖北武昌的張曼茹才剛剛出生。
胡松華7歲開始學書畫,從小學開始一直到高中,他憑藉書畫作品拿到了不少獎項。
不出意外的話,胡松華將來極有可能成為一名畫家。
因為作畫天賦好,胡松華考進了華北大學,也就是現在的中國人民大學。
然而1950年的時候,他的命運卻發生了轉變。
1949年,胡松華從華北大學畢業,拿著筆進入華大三團開始了文藝工作,其實在這期間因為一些客觀需要,他就已經演出過一些秧歌劇和話劇了。
就在他畢業後的第二年,被調入中央訪問團開始對邊疆少數民族的調演和編演。
這時候胡松華接觸到了不少的邊疆舞蹈和音樂,逐步加深了解後,胡松華對歌舞產生了興趣,有時候因為工作需要還會自己上台邊唱邊跳。
不得不說,胡松華在唱歌上的天賦也是極佳的,甚至比他在書畫上的天賦更勝一籌。
02
因為經常上台表演,他的聲音吸引了一些專業的歌唱藝術家的注意,隨即問他願不願意系統學習聲樂。
謙虛的胡松華便問他們怎樣才能得到專業的練聲方法,誰知當時說這話的是聲樂教育家郭淑珍,比胡松華就大了4歲,但卻是胡松華音樂路上的啟蒙老師。
在郭淑珍兩年的指導下,胡松華就好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對聲樂的探索有了更深的興趣。
然而彼時郭淑珍要出國留學,胡松華只能另尋別的老師,於是在1952年的時候便開始向樓乾貴、楊比得的教授學習,這時候他也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張曼茹。
當時張曼茹才16歲,身材苗條,一身長裙加上馬尾辮一股鄰家女孩的感覺,彼時張曼茹的一段“苗拳”表演深深打動了胡華鬆的內心,還親切的稱她為“小鬼”,誰知這一叫就是將近70年。
1953年,兩人走到了一起,那時候張曼茹17歲,胡華松22歲。
後來兩人在節目中還有說他們是早戀,胡松華回答說:
“其實我們不算早戀,我們30歲才結的婚”
因為在一起之後,張曼茹便出國留學去了,臨走的時候,張曼茹還問過他:
“我不在的這段時間裡,你會變心嗎?”
當時胡松華搖了搖頭說道:
“這輩子認定你了,心裡再也裝不下別人”
而等到張曼茹回來的時候,胡松華又去上海進修了。
所以當時兩人從戀愛到結婚之間的這7年時間裡,真正在一起的時間其實非常少。
而這也是張曼茹要比胡松華成名早的原因,在胡松華在上海進修的那段時間裡,張曼茹就已經在北京有了一定的名氣。
只不過後來胡松華的名氣更大而已。
03
1960年,胡松華和張曼茹經過簡單的婚禮之後,才真正成為了夫妻。
兩年後,張曼茹懷孕了,但當時她接到一個演出,需要表演一些高難度動作,彼時張曼茹想著為了事業割捨孩子,但後來這件事被周總理知道了,還委婉的批評了當時的團領導。
丈夫胡松華得知後也很生氣,但並沒有向她發脾氣,而是非常溫柔地告訴她:
你在家好好養胎,開支上的事情我來想辦法。
1963年,張曼茹生下了一個女兒,一家人都非常高興,胡松華在看到女兒的時候,也有了更加努力的動力。
這一年他為首部音樂故事影片《阿詩瑪》中男主角“阿黑”錄製了全部唱段,第二年又參加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讚歌》的作詞、編曲和演唱從而讓他一舉成名。
然而沒幾年,又生下了一個小女兒,胡松華當時拿的是基本工資,經濟並不寬裕,家裡的孩子又需要張曼茹帶,所以一家人其實也過著緊巴巴的生活。
當時胡松華為了省下那幾塊錢,外出演出時本來可以買臥舖的,他卻買了硬座,每當身上有多餘的錢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寄給妻子先用著。
這種艱苦的生活並沒有影響兩人的感情,就像當初胡松華說的這輩子只愛你一個人。
從相戀到結婚再到現在的一家四口,他們總能第一個想到對方,想到孩子,從而在事業上有著更大的動力。
1979年,胡松華被邀請為大型歷史劇《王昭君》錄製多首歌曲,彼時胡華鬆的名氣已經是家喻戶曉了。
這時候家裡的孩子也長大了,由爺爺奶奶帶著,張曼茹也能放開打拼自己的事業。
第二年,兩人舉辦了《胡松華、張曼茹獨唱獨舞晚會》,當時這個晚會轟動兩岸三地,20多家報刊爭相報導給出好評,胡華松和張曼茹二人還被稱之為藝壇伉儷。
04
1981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胡華松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從而使他的名氣更上一層樓。
隨後又受到施光南的邀請,為故事影片《神奇的綠寶石》中男主人“達嘎錄”唱了全部唱段。
那時候的胡松華不僅能唱,唱得好,還唱進了聽眾們的內心,無論是怎麼樣挑剔的聽眾,都無不被他征服。
為什麼從成名至今他都是無可替代的,這不僅是因為胡松華有著一副好嗓子。
關鍵是他能唱自己的歌,也就是現在的“原創”,他能作詞作曲,然後在自己演唱出來,這是一種不可替代性,經他之手創作改編的歌曲不下百來首,並且傳唱度高,影響著幾代人,這就是他為什麼被稱之為藝術家。
1990年,胡松華退休了,當時兩個女兒也已經二十多歲,但並沒有繼承父輩的衣缽,而是做著教育工作。
退休後的第二年,胡松華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並告知了妻子張曼茹,得到了她的大力支持。
也就是在1992年,胡松華為了答謝各族父老多年來的哺育和教導之情,他自己籌備資金,自己找了攝製組和工作人員。
用走十萬里路、唱十萬里歌、謝十萬里情的藝術構想拍攝了12集音樂藝術片《長歌萬里情》,在這期間,他錄製了百餘首精緻的民族歌曲,其中超過80%都是他嘔心瀝血多年創作出來的。
期間他們經歷了無數的磨難,也做到了行萬里路,從大都市到無人區,從各地美食到吃方便麵,甚至差點發生生命危險。
但胡松華堅定了一定要完成,無論再怎麼難也無懼,有時候天氣熱得無法行走也沒有停下腳步。
有一次妻子張曼茹高燒39度都還在工作,胡松華很擔心她,可他卻仍然在一邊抹淚一邊工作。
最終他們歷時三年完成了這部藝術片。
這一舉動後來感染了整個音樂界,胡松華老師彼時在音樂界的地位已經到了金字塔頂端,但凡是音樂界的人,都對他極為尊重。
05
但是兩個女兒卻看不下去了,因為他們實在擔心父親的身體,畢竟當時胡松華已經六十多歲了。
胡松華回家後,兩個女兒急忙放下手頭的工作趕去看望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這麼辛苦到底是為了什麼。
他說:
“我選擇了走向恢宏的峰巒、山脈,因為那裡可以托舉情志、舒展胸臆,可以溶於人民,可以傾聽自然之聲、民間之情”
然而身為家人卻依然為他的身體擔心,於是勸說他:
“你年紀都這麼大了,都忙活了大半輩子了,也該好好坐下來休息一下,享受生活了”
但是胡松華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總感覺還有好多事情要等著自己去做。
於是在家休息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他又開始“折騰”了。
在胡松華行走的那些年裡,曾經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孩子打動了他,他們性情純粹,他們的聲音洋洋盈耳。
可是他們無法受到專業的聲樂教育,因為沒錢上好的學校。
胡松華不願這樣的人才被埋沒,如果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被現實摧殘掉天賦,那將成為一輩子的遺憾。
於是胡松華又和妻子前往少數民族中,尋找那些天賦好的孩子,從中挑選出10個最好的,並成立了一個音樂藝術研究室。
這些孩子不需要交學費,不需要住宿費,也不需要為吃飯發愁,因為這些都是胡松華夫婦為他們買單。
胡松華教他們唱歌,張曼茹教他們跳舞,但是10個孩子的開銷還是很大的,夫婦二人有時候甚至連退休工資都得搭進去大半。
不過兩個女兒很支持父母這樣做,於是經常把這些孩子帶到自己家裡去蹭飯。
因為學制是3年,這些孩子在2003年的時候全部畢業了,看著他們都被招進專業的歌舞團擔任演員或是歌手,胡松華夫婦非常的欣慰。
或許這對於他們來說,是意義非凡的,因為在藝術中,夫妻二人不止投入了時間和精力,甚至有著不可磨滅的情感。
他們將自己用青春和汗水換來的本事,傳承給了這些孩子們,這種藝術的傳承,也給這些孩子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資產”。
06
2004年,胡松華再次帶著妻子,背起行囊回到北京,兩人繼續在舞台上奉獻著,給觀眾帶去更多精彩的演出。
可是時間不等人,兩人的年紀越來越大,逃不過身體帶來的傷痛。
2015年開始,張曼茹的身體就開始出現病痛,經常需要藥物維持,那段時間裡,胡松華每天帶著妻子,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去醫院的路上。
吃的藥也是大把大把地往嘴裡塞。
那時候,胡松華幾乎推掉了所有演出,一心照顧病重的妻子,兩個女兒也會在工作之餘陪伴在兩個老人身邊。
2019年,胡松華登上春晚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張曼茹坐在家裡看著電視中的丈夫,激動得差點流淚,依然會舉起那重重的雙手為他鼓掌。
然而這一年胡松華的弟弟胡寶善因病去世,胡松華陷入悲傷之中。
他曾說過:
“我們一家兄妹其實感情非常好,雖然都居住在北京,但相隔甚遠,經常會打電話聯絡感情”
弟弟去世之後,世上的親人又少了一個,彼時已經88歲胡松華也沒忍住淚水。
可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二年妻子張曼茹也沒有打敗病魔,2020年的5月3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3歲。
這一年正好是兩人結婚的第60個年頭,他們度過了銀婚,也走過了金婚,60年的婚姻讓他們成就了一份相濡以沫。
但人這一生總有離開的那天,兩個人終究會有分別的時刻。
胡松華彼時的傷心是難以想像的,因為張曼茹對於他來說,或許已經不止妻子,不止親人,已經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即便是已經90歲的老人,眼裡的淚水依舊在不停地打轉,兩個女兒看著憔悴的父親更是心痛到了極點。
張曼茹逝世後的半年裡,胡松華臉上幾乎沒有出現過笑容。
而這時候女兒則成了父親的依靠。
大女兒為了讓父親早點走出悲傷,經常帶著他外出散步,還給他做最喜歡吃的菜。
而二女兒則把父親和母親60幾年來在一起拍過的照片做成了一個精緻的相冊,裡面有幾百張照片,包含了他們從二十多歲到八十多歲的過程。
當女兒把這個相冊拿給父親的時候,胡松華看著他們年輕時的照片,每一張都是一段美好的回憶,讓他想起了那段純情歲月和屬於他們的“山楂樹之戀”。
慢慢地,胡松華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兩個女兒用孝心感動了父親,用行動幫助父親走出悲傷。
走出悲傷的胡松華去年參加了央視春晚,和李光曦、田華等演唱歌曲《到人民中去》,自此便留在了北京。
兩個女兒輪流照顧父親,她們都很孝順,經常帶他去散步,給他帶喜歡吃的食物,還會給父親按摩肩膀,講講最近發生的事情。
如今的胡松華已經91歲了,但看上去卻不像一個九十多歲的人,身體依舊非常硬朗,平時外出散步依然沒有問題。
沒事的時候就會拿起紙和筆,畫一些風景或是寫寫字,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
雖然妻子已經走了兩年,但是胡松華依然懷念著那段青蔥歲月,只是外表堅強,或許是為了不讓後輩們為自己擔心吧。
不過不管是從藝術上,愛情上還是藝德上,胡松華都是一個值得很多人學習的榜樣,他帶給大家的不止音樂,還有無限追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