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有陣暗戀同系的某個男生。
某天上課摸魚的時候看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應該是看到白流蘇和範柳原終於被香港這座城“成全”在一起的時候,抬頭看了下窗邊的樹,樹上的花落下的瞬間,暗戀的男生剛好走過。
夢幻的少女心在那一刻瞬間被擊中。
時隔多年,想起這個瞬間,我還依然會覺得很心動。
今天看了一部愛情電影《伊麗莎白鎮》,本來是想調劑下口味,沒想到倒把自己糟心住了。
整個電影給我的感覺就是,男女主演技拙劣,導演特別放飛,完全沒有節奏的把控,拍到哪就算哪。
最主要是,愛情故事並不打動人,因為兩個主角明明就是激情相約,短暫輝煌下,早晚會分開。
導演強行把親情的部分融了進去,然後創造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給兩個人培養感情,在最後的呈現上卻顯得不倫不類。
我看的時候,一邊控制自己拉進度條的手,一邊忍不住想,為什麼從前我會那麼愛看這類電影?
我印像中,因為怕看了恐怖片有什麼“後遺症”,我一度非常排斥恐怖片,連帶著懸疑片也被殃及池魚,所以我日常除了看言情小說,追劇,最愛看的就是這類愛情電影。
那麼,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喜歡看愛情電影了呢?
很難回憶起具體的時間段,只能想起,大概是畢業出了社會以後吧。
一方面,見多了鬼開始怕黑,愛情電影的套路很多都相似,質量卻是有高有低,導致一段時間頻繁看片後,發現沒有高質量的片子可以看了。
另一方面,人在極度疲累的時候,要么睡覺,要么可能需要一些“另類的“刺激來讓自己放鬆,比如看恐怖片,我自從發現我可以看恐怖片之後,我就時不時地會找一些這樣的刺激,愛情電影缺乏恐怖懸疑電影的層層套路,很多表達形式上相對簡單,刺激感較弱,自然被拋諸腦後。
第三點,可能是因為成年人的心動,隨著年齡增大變得越來越難,不僅在現實裡你很難碰到讓你覺得很有感覺的人,面對電影,你也開始發現,很多人都是“徒有其表”,卻沒有更深刻的內涵,去真正戳中你的心。
最後,當你發現編劇也是打工人,編劇能力也是層次不齊,你看到的每一個人物和他們身上的故事,都是編劇和導演們共同創造的結果,這些表面上看是編給成年人的愛情童話,實則是不負責任的工業糖精,一旦看到這一點,你已經無限趨近於“四大皆空”了!
有這些感受的不止我一個,我發現身邊很多朋友也不愛看愛情電影了,總結下來無非是,我們早已過了“耳聽愛情”的年齡,大家每天都在圍著柴米油鹽轉,文藝和浪漫是需要時間和金錢去支撐的,很多時候,大家的客觀條件也不允許我們沉迷於這些風花雪月了。
有時候,不免還是會有點難過。
畢竟這個過程也代表著,你身體裡最簡單純真的那個部分的自我正在逐漸被剝離。
但難過歸難過,如果沒有被生活徹底磨平,我們就總還可能保有一點少女心,對於心動也會依然抱有期待。
只是,希望我們再想找一部愛情電影“刺激”下平靜的內心的時候,不要再是《伊麗莎白鎮》這樣沒有“營養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