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男主並不是祖父侵犯他母親所生,如果這麼認為也只是您的推測,片中並沒有明確這麼說。事實上我認為之所以有人這麼想是因為在祖父臨終時男主用變高了的聲音稱呼他爸爸,但如果仔細聽,他的嗓音很高,是因為他在模仿女聲,他在代替母親原諒祖父,讓祖父安心地走。所以我認為這件事並無定論,請不要誤導別人好嗎有關開放性的結尾,題主的解答我感覺很精彩。但是,我有一個不同的對結尾的解讀。
男主獲得了解脫,雖然周圍是殘舊衰敗的景象,但是他依然像燈塔或者守護者那樣,佇立在那裡。是的,教育者就像麥田裡的守望者,有時候是在孤獨和黑暗中亦步亦趨的前行,但只要有他們在,麥田裡迷失的孩子們就能找到光明。就像是在無意義的人生中,孤獨的面對了這一切,然後找尋到了自己的意義。依然是衰敗,依然是孤獨,但是他支撐起了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認為,這部電影的結尾,是一種帶有希望火種的電影,而非一味的頹廢下去到無可救藥。我覺得,男主其實一直就找到了他自己的人生意義,就是拯救邊緣地帶的人們,他以這個為自己的生活意義,後來被小時候的心理陰影衝擊後,他更確信自己的人生意義。我覺得你們兩位說得都非常正確。結合一下電影內容和你說的,我覺得教育者同時也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當然不是那種極端思想方面)的無奈在裡面。
就像片中的心理老師,憋屈太久,以至於對著女學生爆發了情感(大吼伴隨著淚水)。心理老師說了一句話,具體忘了,好像大意是“不在乎很容易,但在乎需要勇氣”。每個人每個人的理解,開放式的美正在於此。想起影片後期男主說道:人們總要去,努力去脫離。脫離苦海。贊同這個觀點,看過的人都知道男主實際上只是一個代課老師,到了時間就可以去別的學校教書了。
然而他選擇了留下來,留在這個“倒閉”了的學校,這類似於一種歸宿,漂泊無依後的一種歸宿,也許在我們的眼中,老師是教學生的,可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老師也是人,自我救贖自我教育,當然更多的是一種孤獨,也反應了現實的冷漠,反正……這種低沉的抑郁風讓我欲罷不能。男主的堅守,對孩子們來說是尚存機會的希望,對他自己來說卻難免帶著點孤獨的絕望。
我覺得不是這樣,最後一幕在我看來好像是一種習慣的麻木一樣,完全將自己封閉了起來,拒絕現實帶來的負面反饋,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挺致鬱的反正。謝謝你,讓我本不光明的心,出現了一絲光亮,至少又一次扼殺了我自盡的想法,雖然我本是一個懦弱的人,雖然我不知道還會不會有下次。真的很感謝你,陌生人。兩個解讀都很棒,但我果然更喜歡這個解讀,依然孤獨但帶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