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陰盛陽衰”成常態:全班43家長只有7個爸,爸爸去哪兒了


雖然如今家長和老師溝通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在很多學校裡,家長會這種形式還是必不可少的。畢竟面對面的溝通,不僅能夠讓家長知道孩子在班裡的表現,也能夠衡量孩子在班裡的總體情況。

但是很多家長都表示,如今的家長會更多的像是為媽媽開的。因為參會的家長中,絕大多數都是媽媽,那些鳳毛麟角的爸爸們,往往會成為稀缺品,享受著大熊貓一般的待遇。

一位媽媽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參加家長會的情況:全班一共43人,只來了7位爸爸。

她的孩子讀小學三年級,所在的學校每年都會有一次家長會。有時是線上有時是線下,不管形勢如何,從來就沒有停過。

這一年是線下家長會,當她走進孩子的教室時,卻驚訝地發現清一色的幾乎都是媽媽們,偶爾有幾個爸爸夾雜在中間,顯得格外的搶眼。

另一位媽媽也表示自己孩子班上的家長會情況也是如此,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他們家的家長會幾乎都是自己參加,而孩子的那些同學們,家裡參加家長會的也幾乎都是媽媽。

越來越多的媽媽們在網上留言,表示除非實在有特殊情況,否則只要有家長會,參加的必然是她們,這一點幾乎毋庸置疑。

這就讓大家不免有些好奇,孩子的爸爸們難道是隱形人嗎?他們到底有多忙,為什麼每次家長會都看不到他們的身影呢?

我們當然承認有一些家庭中,確實存在男主外女主內的情況。有的爸爸經營著自己的公司,可謂日理萬機;有的爸爸是公司的管理,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操心;哪怕只是普通的打工族,也不能隨意請假,否則就要被扣工資。

在這樣的情況下,媽媽出席家長會也就成為了必然。當然更多的爸爸們其實也是有時間參加家長會的,但是他們也會面臨著各種問題,比如有的家庭裡會有明確的分工,孩子的學習事情基本上都是媽媽管,所以開家長會自然也是媽媽去。

再加上媽媽們平時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多,而且大多也都比爸爸更加溫柔一些,所以孩子們的主觀意願也是希望媽媽能去,於是就出現了開家長會時大多都是媽媽的情況。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的家庭中,一半以上的家庭教育問題都是由媽媽來承擔,三成以上是由父母共同承擔,但是單純由父親承擔的家庭,僅佔一成的比例。

很顯然父親缺失子女的教育,在我國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畢竟父親和母親的教育作用是不同的。

父親陪伴的孩子,往往動手能力會更強,這會讓孩子長大以後更有創造力。因為父親帶孩子時,會喜歡和他們一起做手工,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大腦能夠得到很好的開發,讓他們更具創造性。

同時父親能夠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和責任感,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難題時,父親總是會衝到孩子的面前,對他們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這不僅僅能夠讓孩子充滿著安全感,而且也能讓孩子學會擔當,成為一個有責任心的人。

最後因為父親在陪伴孩子時,大多時候都會選擇“放養”,所以會讓孩子們變具獨立性。當孩子不再有依賴時,他們只能嘗試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反而會讓他們更早地懂事和獨立。

為了讓父親更好的參與到孩子教育之中,如今不少的學校都在努力的做出一些改變,比如專門針對父親開設了爸爸聊天室等,希望能夠有更多的爸爸參與其中。

因為作為女性,很難一個人做到剛柔並濟,就算能夠做到,也很難把握分寸,甚至有的時候會讓孩子有分裂的感覺。所以父母必須共同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發揮作用,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因為孩子不僅需要溫柔的關愛,同樣也需要放手的鼓勵。一個真正優秀的孩子,是應該身兼多種優秀品質的,而這些優秀品質的形成,則需要父母共同投入,才能夠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