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類的競演節目少不了尬場。
也少不了老戲骨和流量演員之間的碰撞。
這不,演員類真人秀《無限超越班》剛開播沒多久,吳鎮宇就因為敢說頻上熱搜。
在節目中,爾東昇問周柯宇:
談過戀愛嗎?
粉絲接受吻戲嗎?
週柯宇回答:
粉絲應該不接受吻戲。
隨即吳鎮宇“神補刀”:
你連你媽接不接受吻戲你都不在乎,還擔心粉絲。
你們這代演員太厲害了,
怪不得我們還能存在。
當趙櫻子想在節目里為自己“紅毯摔倒”的事情強行做一個昇華時。
吳鎮宇又以一句“為什麼摔得這麼假呢”,
把對方堵得無話可說。
也因此,吳鎮宇被網友戲稱是“互聯網嘴替”。
一開口就戳穿年輕演員的假面,吳鎮宇這種“不慣著你”的態度是當今內娛的“稀有品”。
從吳鎮宇身上,我們可以一窺那個年代香港演員的職場狀態:
演員的實力比任何花邊頭銜都重要。
因為那個時候的“港娛”,遠比“內娛”要殘酷得多。
一、早期港星有多敢講,說話百無禁忌
吳鎮宇的“快人快語”得到了觀眾的讚同。
一方面是認可他的實力,覺得他有資格。
另一方面,也勾起了人們對於以前港星“敢講”的記憶。
比如關之琳的“婚外情論”。
她在參加訪談節目時,主持人問她“會不會甘願做別人的情婦”。
關之琳思考了片刻,非常坦誠地回答:“我什麼都試過。”
無論是“結過婚的”,還是“有女朋友的”。
還說“我就是做我想做的,沒考慮過其他事情”。
關之琳坦率過頭的發言讓旁邊的主持人都沉默了。
換到現在說這番話,估計從此就要告別娛樂圈了。
“有話就敢說”是那時港星的特質。
張曼玉也曾坦言過:
自己參加選美就是貪慕虛榮。
張國榮更是直接在節目裡揭示行業內幕說:
金曲獎的獲獎名單不是現場公佈的,一星期前明星們就已經知道結果了。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娛樂行業極為盛行。
影視繁榮,票房持續飄紅。
明星話題也層出不窮,影響力輻射整個東亞地區。
人們對於明星藝人的風月八卦極為追捧。
由此催生娛樂行業的“生猛”特性。
港媒、台媒的娛樂向報導用詞都非常誇張。
在那個時候生存的港星們,都受到這種開放的風氣影響。
所以各個發言百無禁忌,什麼都敢往外說。
因此,作為一個“老港星”。
吳鎮宇在節目中的耿直發言並非是為了故意凹人設。
而是一種刻在骨子裡的習慣。
二、港星有多能“卷”
TVB是香港出了名的造星企業。
幾乎所有香港出名藝人都曾在TVB承辦的“藝員訓練班”中接受培訓。
其中包括周星馳、劉德華、周星馳、梁朝偉等人。
當然,吳鎮宇也在其中,他和星爺同屆。
譚詠麟、張國榮先後在粵語歌壇崛起。
四大天王緊跟其後。
雙週一成在影壇的市場上拼殺。
群星薈萃,想要出頭是很難的。
藝人們就只能靠“卷”了。
TVB無數的藝人,都是從跑龍套開始做起。
為了能夠早日出頭,只能拼了命去錘煉自己的專業技能。
2018年憑藉《踩過界》拿下視帝的王浩信,有個外號叫“兜巴信”。
因為他經常在劇組裡挨巴掌。
2012年,他在《名媛望族》中飾演敗家子鍾啟燁。
劇中他不但被劉松仁狂扇13個巴掌,甚至為了逼真的效果還自摑19次。
在巴掌中成長的TVB演員不止他一個。
還有楊茜堯,她在《宮心計》中有一段被掌嘴的戲。
為了達到真實的效果,楊茜堯真的被木板打到臉皮紅腫。
導演喊咔的時候,她的嘴角還滲出了血跡。
不得不感嘆,TVB的藝人確實“卷”。
他們“卷”的方向,是敬業。
因為他們確實把“演員”當成一門職業去對待。
但這份職業能給以前的TVB藝人帶來的報酬其實並不多。
蔡少芬曾自曝自己在當選香港小姐後在TVB的薪資待遇。
據她所述,TVB“主演一集五百塊”。
假設有一部二十集的電視連續劇,主演每一集都出鏡。
她就可以“四十收”,四十乘以五百,也只有兩萬。
武打演員甄子丹也公開透露自己剛開始時的工資才3000港幣。
他無奈表示:“這些錢只夠去坐公交車。”
TVB藝人窮到讓73歲的視後汪明荃當眾喊話,讓TVB老闆能加一點工資。
得到了所有TVB藝人的熱烈鼓掌。
在這樣“僧多粥少”的大環境之下,先天條件並不優秀的吳鎮宇,一開始擠都擠不進去。
跟同期的梁朝偉、周星馳相比,他是真的“平平無奇”。
吳鎮宇出生在香港的貧民窟,家境貧寒。
初中畢業時,成績爛到爆。
那個時候的吳鎮宇胸無大志,只想在家“躺屍”。
“廢柴吳”當時的心願是當小白臉,有女人養就行。
為此吳鎮宇特地去考察了一下“行情”。
最後灰溜溜的回來了,因為他發現這一行不好乾。
為了傍上大款,瘸子也要飛快地跑出去抱人家大腿,老婆婆也要練成張嘴就說吉祥話的口才。
這個“工作”眼看是破滅了。
吳鎮宇轉頭看上了另一行——演員。
那時TVB的無線藝員訓練班名氣很大,畢業後的學員都會成為職業演員。
吳鎮宇也想分一杯羹,於是也去報了名。
然後碰了一鼻子灰,
吳鎮宇連考了三年。
結果是台詞讀不順,表演不過關,一緊張還會鬥雞眼。
落選三年,心灰意冷的吳鎮宇選擇去參加短期出家。
第一天到廟裡就被剃了光頭,燙了戒疤。
第四次考試他就是頂著光頭去的。
反倒是引起了主考官的興趣,問他:“你覺得學佛和演戲有什麼共同點?”
吳鎮宇回答:“都要學會忘記自己的存在。”
就這樣,吳鎮宇誤打誤撞成為了培訓班的一員。
同班的有梁朝偉、周星馳、李子雄、歐陽震華等人。
畢業後的幾年,吳鎮宇一直在跑龍套。
只要有戲拍,他總是第一個到,最後一個走。
哪怕每次都演死屍,他也不允許自己有同樣的死法。
那個時候演員不過就是領盒飯的,打完工領了盒飯就可以走了。
但吳鎮宇卻認為就算是龍套也應該要有盒飯以外的追求。
某天,在片場,有個武術指導叫吳鎮宇“死跑龍套的”。
吳鎮宇不服,率領群演去討要說法。
也許是同為“龍套”惺惺相惜,後來這一幕也出現在了周星馳的《喜劇之王》中。
吳鎮宇對待再小的角色,也會細細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力求做到最好。
短短幾年內,吳鎮宇跑過龍套的電視劇就有幾十部。
一年接的戲超過別人三年的工作量。
一直到1985年,吳鎮宇才終於得到了一個戲份較多的角色。
《生命之旅》中的大反派杜朗賢。
吳鎮宇這些年來的豐厚積累也有了薄發之地。
憑藉這個角色,吳鎮宇小火了一把,來到了更大的舞台。
三、香港第一“神經刀”,專業“陪跑”金像獎22年
反派,是吳鎮宇的演員生涯中一個重要的關鍵詞。
從以出演反派小火,到出演反派成名。
吳鎮宇的“反派”之路,盛大而長久。
在香港影壇欣欣向榮的時期,吳鎮宇其實是鬱鬱不得志的。
90年代初期,跟吳鎮宇一起跑龍套的周星馳已經在《唐伯虎點秋香》裡飾演男一號。
而吳鎮宇在同一部戲裡只能客串沒幾個鏡頭的文徵明。
也是這一年,吳鎮宇的圈內好友劉青雲搭上了爾東昇得到金像獎提名。
另一個好友黃生憑藉《八仙飯店》實打實地捧回了金像獎的獎杯。
在那個時期,影壇裡正派的角色都輪不到吳鎮宇。
吳鎮宇只能在反派的角色裡兜圈。
各種神經、奇葩、混混、變態,吳鎮宇演了個遍。
同時,他也是靠著出演反派角色成功出圈,人稱“神經刀”。
90年代中期,香港電影盛極而衰,黃金時代宣告終結。
這時,寂寂無名的吳鎮宇才開始綻放光芒,在低迷的港片市場迎來自己的轉折。
1996年,《古惑仔》橫空出世。
吳鎮宇在裡面飾演的“靚坤”成了難以超越的經典。
“靚坤”出場,表情狂妄,眼神凶狠。
一個無惡不作的黑幫大佬,就這麼被吳鎮宇演活了。
“靚坤”那句“錯了就要認,挨打要立正”的台詞也是出名至今。
1999年,杜琪峰拍攝《槍火》與港片寒冬硬碰硬。
這部19天拍出來的電影,出乎意料地捧出了一個金馬獎影帝。
就是飾演阿來的吳鎮宇。
片中吳鎮宇飾演的阿來每一個表情都滿含殺氣,又帶著神經質的攝人眼神。
金馬獎評委給他的評語是:
“雖是五分之一,但眼神讓他一下就跳出來。”
憑藉眼神從五位主演中脫穎而出,吳鎮宇是有本事的。
金馬獎影帝到手,吳鎮宇也開始了與金像獎“相愛相殺”的戰鬥。
《槍火》大熱的這一年,《爆裂刑警》隨之上映。
吳鎮宇在片中扮演性格暴烈內心善良的角色Mike。
這個角色讓觀眾看到了總是遊走於“神經變態”的吳鎮宇細膩的一面。
也是這個角色,讓吳鎮宇第一次提名金像獎影帝。
當時吳鎮宇坐在台下,連獲獎感言都想好了。
但最終捧回獎杯的是出演《暗戰》的劉德華。
就這樣,吳鎮宇和金像獎影帝獎杯長達22年的“錯過”開啟了帷幕。
第二年,吳鎮宇繼續和葉偉信合作。
這次是講述兩個小人物互相救贖的文藝愛情片《朱麗葉與梁山伯》。
這屆金像獎,吳鎮宇敗給了《花樣年華》的梁朝偉。
2003年,《無間道2》上映。
這是吳鎮宇“封神”的一部電影。
他詮釋的倪永孝,是斯文敗類的天花板。
西裝眼鏡,文質彬彬,手段卻是心狠手辣。
不論是在黑幫家族和警察之間周旋的游刃有餘。
還是知道自己被出賣死不瞑目。
吳鎮宇都把握得很好。
一句“出來跑,遲早要還”。
道盡了黑幫電影的宿命。
遺憾的是,這一次的金像獎吳鎮宇再次落敗於劉德華的《大隻佬》。
與劉德華的兩次交鋒都敗了,讓他非常不理解。
事後,吳鎮宇發言:
“香港的娛樂圈,講運氣、講人脈、講觀眾緣,但是不講實力,實力是放在很後面的。”
一句話掃射整個港娛,更是結結實實得罪了金像獎,十幾年都不得提名。
一直到2017年,吳鎮宇才憑藉《脫皮爸爸》重回金像獎舞台。
只是依然空手而歸。
這一年敗給了林家棟。
下一次,又沒贏過《淪落人》裡的黃生。
2022年,影帝的獎杯被85歲的謝賢捧走。
二十二年來,吳鎮宇在金像獎上是六提六空。
很多人說,“金像獎欠吳鎮宇一座獎杯”。
但對於吳鎮宇來說,電影這條路上,不是只有鮮花與掌聲。
籍籍無名的辛酸與孤寂,他在很多年前已經品嚐了個遍。
當初站在TVB考官面前說“學佛與演戲一樣,都要學會忘記自己”。
他早已做到了。
四、吳鎮宇,已活成了港娛的一個“符號”
近些年來,吳鎮宇北上內地,參加了很多綜藝。
在《爸爸去哪兒》中教育兒子費曼,一舉打破反派大佬的影視形象。
參加各種演員類綜藝節目,心心念念的,仍然是香港電影。
同時,他也不忌於接什麼劇本。
參演過的電影,有爛片而無敗角。
相比仍在守望港影最後榮光的劉青雲,吳鎮宇更世故,也更隱忍。
如今已經六十多歲的吳鎮宇,在綜藝節目裡感嘆自己居然還在演藝圈。
沒有被新生代擠走。
可以說,他已經活成港娛的“符號”之一。
比起批評後輩,他更多的是感慨。
內娛年輕的流量爭先當演員,扛不起重擔。
港片也面臨著凋零的結局。
這座大廈,倒向所有人。
就早期的港娛而言,無論是譚張爭霸、雙週一成還是四大天王五大巨星,能成功靠的都是硬實力。
他們不是先包裝後成名的產物。
港星敬業,是因為當時的壓力就是這麼大。
你不想幹,有的是人幹。
但無論是現在的內娛,還是接班無力的港娛,都“卷”不起來。
老一輩的港星說話都很犀利,因為他們曾經面對的場面更嚴苛。
那個時候沒實力何來流量一說?
內娛明星整體不捲,表達上也有所欠缺。
不能說、不會說,也不敢說。
而以前的港星突出於一個“真”,敢說是因為有真材實料。
自身的實力和市場表現力作支撐,就是最好的證明。
人們懷念曾經的港娛,因為那真的是一個“實力為王”的時代。
吳鎮宇作為舊港片時代的領軍人物,他敢說,已無需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