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央視春晚,大家都看了嗎?
每年春晚都有許多爭議,今年也不例外。
尤其是語言類節目,又一次被批「尷尬」「強行上價值」。
現在的春晚越「尬」,也就越讓我們懷念曾經的春晚。
不久前陣容公佈時,一眾熟面孔的缺席,就曾掀起一波懷舊情緒。
而其中,有一個名字更是被翻來覆去地提及:
趙本山。
每到過年想本山,本山之後無春晚。
似乎也成了年味組成的一環。
恍然間,趙本山離開小品舞台已十年。
但又好像從未離開過江湖。
昔日經典小品b站播放量過億。
自創流行語至今仍有超強生命力。
沒病走兩步。
再嘮十塊錢的。
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尤其當大家每年曆經春晚教育之後,都會回想起本山大爺的金玉良言:
「我們365天都在教育的過程當中走過,就這一晚上你還教育他有用嗎?」
確實,本山作品,只有快樂。
但魚叔卻發現了一個例外。
有這樣一套趙本山主演的賀歲劇。
頗具教育意義,卻能讓觀眾笑出眼淚。
他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咱們就一起來重溫——
《家和萬事興》系列
乍一說名字,可能很多人想不起來。
但魚叔打賭,不少人都聽過孫悅演唱的這首主題曲。
九十年代末,《家和萬事興》系列賀歲喜劇開播。
北京台出品,每年三集,一個故事。
緊隨春晚開播,年味愈釀愈濃。
該系列囊括趙本山、范偉、宋丹丹、郭達等家喻戶曉的喜劇大腕儿。
還有吳孟達、曾志偉傾情加盟。
最高收視率一度飆到45%。
如此強悍的數字,甚至可以叫板春晚了。
2000年世紀之交,《家和萬事興》推出了《情歸龍年》。
至今保持著該系列在豆瓣上的最高分。
本山大叔在其中驚豔女裝,風情萬種。
講述的故事更是爆笑非常,卻又不失溫暖與感動。
張陽(范偉飾)是一家公司的大老闆。
因不滿妻子娟娟(白姍飾)開創事業,不顧家庭。
二人決定協議離婚。
孩子豆丁,一直跟著姥爺(趙本山飾)生活。
夫妻離婚之後,豆丁判給了張陽。
眼看再也見不上外孫,可急壞了老爺子。
為了能陪伴豆丁,也為了修補女兒的婚姻,姥爺想盡辦法。
眼珠一轉,決定前來應聘家中保姆。
為了不被發現,直接全副武裝。
於是,於媽閃亮登場。
和某些惡俗喜劇片中的性別對調梗不同。
趙本山飾演於媽時,並沒有捏著蘭花指扭捏作態,拿刻板印象當笑料。
他盡力還原了一個家庭婦女的日常狀態。
洗衣、打掃、做飯、帶娃……如同上了戰場,一刻不得停歇。
很快贏得張陽和豆丁的認可,在家中站穩腳跟。
業務上是沒問題了,但生活中要處處謹防露餡。
娟娟時不時過來探望,於媽要全力備戰。
接著,張陽的父親(郭達飾)來暫住。
一來二去,又掀起新的危機。
張父早早喪妻,感情空窗期已久。
兒子經常忙來忙去,早已疏於陪伴。
反倒是於媽,知冷知熱,貼心張羅壽宴。
燭火搖曳,氣氛曖昧,郭達也愛上了趙本山。
這還不算完。
於媽愛護豆丁,無所不用其極。
豆丁跟其他小孩發生矛盾,於媽飛速前來護駕。
一個飛踢,踢中了隔壁老漢的芳心。
最美不過黃昏戀,何況於媽魅力無限。
仨老頭的愛恨糾葛就此拉開序幕。
有人給於媽朗誦詩歌,同時暗送秋波。
有人給於媽送花,推都推不走。
仨人一起吃飯,更是火花四濺。
倆老頭都對驚才絕豔的於媽情根深種。
為了得到於媽,倆老頭為愛大打出手。
又是表白,又是談判,鬥出了驚天笑料。
而當張陽娟娟复婚,於媽的真實身份最終揭曉。
在觀眾掛著眼淚的笑意裡,倆情敵當場懷疑人生。
看來,愛情的傷痛要用餘生來治癒了。
從結構上看,《情歸龍年》雖是劇集,卻更像小品。
包袱不斷,處處是反轉驚喜。
趙本山的肢體喜劇效果,更是不輸春晚之作。
但就像趙本山昔日之作《送水工》。
笑料的鋪排是為了更好地講述一個溫情的故事。
媽媽為供兒子讀書,在手上落下的傷痕,都被觀眾看在眼裡。
這比任何高喊母親偉大的口號更有力。
《情歸龍年》也一樣,用喜劇手法寓教於樂。
將婚姻之中的女性獨立問題;
父母矛盾之下孩子的成長處境;
甚至是黃昏戀鬧劇中老年人的孤獨,都融進了作品中。
論起教育力度,該劇分量並不輕。
但卻不招致反感,正是因為教育人也要拿出講故事該有的誠意。
同系列《家和萬事興之善意的謊言》同樣頗具深度。
不僅探討了嫁女問題,還用港星為故事注入了內地與香港關係的探討空間。
阿超(王學兵飾)與佳佳(李煜飾)情投意合。
遂安排雙方父母見面,商定婚事。
但北京香港千里之遙,佳佳母親丹姐(宋丹丹飾)不願女兒遠嫁。
阿超父親達叔(吳孟達飾)也不願兒子留在北京。
本是和氣的見面,結果為此事鬧僵。
一場鬧劇,讓達叔心髒病復發。
子女都要出差,照顧人的重任就落在了丹姐身上。
經過相處,達叔與丹姐之間矛盾緩和。
達叔甚至還對丹姐產生了不一樣的情愫。
眼看故事朝大團圓結局進展,有個人卻不同意了——
鄰居老趙(趙本山飾),因為看到丹姐與達叔舉止親密,便醋意大發。
老趙喜歡丹姐,可丹姐為了女兒不願再婚。
婚事本就懸而未決,再眼看情敵近水樓台,老趙心急如焚。
為了搶奪丹姐,開啟一頓操作。
於是,白雲黑土的感情危機開始了。
老趙一會裝病,一會撒嬌。
還特意報名夕陽之約想跟丹姐熱舞配對。
但誰知在活動現場被達叔捷足先登。
老趙十分生氣,上前激情尬舞。
看得屏幕內外的觀眾都笑倒一片。
連宋丹丹也有笑場之嫌。
老趙的追妻之路精彩紛呈。
而另一邊,創作者藉助喜劇想挖掘的,還有時代背景下內地與香港關係的變化。
阿超因為想要留在北京尋找更多工作機會,與達叔起了衝突。
父母的堅持背後,是安全感的丟失。
故事發生在2001年,香港回歸已四年。
年輕人乘上時代快車,順暢跨過海灣。
但對於許多老年人來講,適應需要時間。
雖說如此,但追根溯源,大家本是一家人。
達叔自小出生在北京,八歲才前往香港。
人到暮年,仍對兒時記憶難以割捨。
為了幫達叔完成心願,丹姐四處尋找達叔口中的老宅。
甚至重操舊業,扮起老太太。
讓達叔與兒時相伴的小嬸嬸完成了跨時空見面。
情節滑稽,但卻有溫度。
喜劇,從來不是尬堆網絡熱詞。
笑是第一要義,如果還能有別的,也勢必威力倍增。
趙本山的小品長盛不衰。
春晚上喜劇的諸神時代長留心間。
細究那些作品,不難發現其背後原因。
首先,創作者本身紮根生活。
宋丹丹曾用「雙腳從來沒有離開過土地」形容趙本山。
這讓他的表演帶有濃烈的親切感。
不管是在劇中一邊說話一邊幹活兒的架勢。
還是小品裡細微的表情變化和動作設計。
趙本山喜歡和想做的東西,都從土地中來。
他的喜劇天賦不必多說,藝術觀察力更是獨到。
經過趙本山,農民形像在春晚舞台上得以樹立。
你看著角色,不會懷疑這份真。
但如今,觀眾對語言類節目失望的背後。
隱藏著對角色懸浮感的疏離與排斥。
其次,是誠懇的創作態度。
說白了,趙本山的作品一開始就沒衝著教育人去。
他曾多次表明創作態度,堅持快樂至上原則。
就算是寓教於樂,也建立在「樂」的大前提之上。
小品如此,《情歸龍年》也是如此。
感動落淚、歡聲笑語、教育意義之間並不互斥,甚至可以互相成就。
娟娟看著豆丁房間裡的玩具,全是姥爺親手所做。
至此才恍然大悟,識破於媽的身份。
明明台詞未著一字,但老人對孩子的呵護與愛意卻仍如重鎚敲打著觀眾的心。
父女二人的相認,也淚點十足。
於媽被識破手足無措,擔心女兒生氣。
女兒心疼父親,為了子女做到這個份上。
趙本山的表演為這份感動保留著一些輕盈。
觀眾還是笑的,但卻能落下淚來。
同時,趙本山的自我定位「相當」清醒。
他知道自己的成功全數來自人民認可。
香港演出回來,他燙頭穿新衣,有點洋氣。
不一會卻忍不住下場換上了經典皮膚:還是這樣踏實。
帽子一戴,觀眾自發鼓起熱烈掌聲。
他知道:你們還是喜歡這一身。
因為清醒所以謙卑。
在所有人都說「無本山不春晚」的時候,他說「春晚沒誰都行」。
姿態放得低,不脫離觀眾,自然能更好地把握觀眾心理。
預測並創造流行詞,就是成果。
最後,是專業的表演實力。
說起來,趙本山並未受過專業喜劇訓練。
藝術啟蒙,來源於盲人二叔。
是植根於土地的生活積澱,加之21年的春晚演出磨出來一身硬功夫。
是這樣的表演實力,讓優作更強,同時托舉著稍顯薄弱的文本。
曾經,趙本山談及《火炬手》,直言「不是我倆演就完了」。
下場後在春晚後台爆哭,看得人五味雜陳。
鮮少人知,沈騰馬麗口碑之作《扶不扶》的成功,趙本山也有很大功勞。
在他的建議修改之下,作品剪除了雜枝亂葉,才成型至此。
專業喜劇演員的表演功力與文本判斷,不可替代。
作品的成功,恰恰也印證著這些喜劇秘訣從未失效。
過往三年,大家渴望喜劇。
但同時,對於喜劇的態度也有所轉變。
縱觀《脫口秀大會》與《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系列。
能贏得觀眾喜愛的作品,多有共通之處。
那就是給了觀眾喜聞樂見的純粹快樂。
而爭議之作,也多沾染了「教育過度」的嫌疑。
頻頻引爭議的喜劇節目,讓人不禁疑惑:
是不是觀眾快樂不起來了?
但奇怪的是,當「挑剔」的觀眾回首春晚黃金期的那些作品。
仍被穿透時代的快樂魔力所感染。
趙本山2013年宣布退出小品舞台時曾說。
對於他而言,「沒我的春晚更好看」。
春晚總會後繼有人,一個趙本山構不成問題。
但小品王的祝福十年後的今天再看,不免唏噓。
觀眾四顧茫然,熒屏上遍尋快樂無果。
於是,也只好重複這一句感慨:
2023年了,我依然十分想念趙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