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流浪地球》第一部上映,口碑和票房都爆了。
大家興奮地把那一年叫做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但一戰成名的主創團隊卻慌得一批。
當時他們做了個映後調研,請觀眾寫出對影片的評價意見。
結果有個選項顯示,80%的人都希望看到《流浪地球2》,而且期待第二部有更大的進步。
編劇、製作人龔格爾說,這可把他們“嚇尿了”。
“成功機率太低了,恐怕我們根本就不該再拍第二部。”
01
為什麼這麼慌?
因為第一部的成功對主創團隊來說,本身已是個意外驚喜。
2015年,《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獲了雨果獎,作品影視化的呼聲很高。
但業內人都認為,中國還不具備拍出好科幻片的能力。
製片公司把國內外大導演找了一圈,全被回絕。
最後,機會落到35歲的郭帆頭上。
當時郭帆還是個新人導演,名氣和經驗都平平。
要說唯一的優勢,就是他對中國科幻電影有非常強的信念。
但畢竟他名不見經傳,中國科幻片行業經驗也不成熟。
資方擔心賠錢,只敢投了一個多億。
相比於國外科幻片幾億、十幾個億美金的投資,《流浪地球》手頭是真緊。
演員也擔心。
吳孟達一開始不想出演,李光潔覺得自己是在“賭一把”。
劉培強這個角色,一度還找不到人演。
可他們不想放棄。
郭帆拿出了全部積蓄900萬,龔格爾賣掉自己的車,攝影指導劉寅搭了幾百萬買設備。
還厚著臉皮找吳京,結果吳京從幫忙客串,到出資了6000萬。
結果,《流浪地球》拿下46.88億票房,衝上中國影史票房第四名。
一個並不被人看好的項目,一個完全摸著石頭過河的團隊,竟然給中國科幻電影寫下這麼恢弘的開篇。
所以看到那麼多影迷期待續集的時候,他們的內心真是慌得一批。
郭帆說,電影還有很多不足,取得成功,是因為觀眾寬容。
但誰有把握第二次還能涉險過關?
而且一鳴驚人的導演郭帆,已經不缺機會,完全可以躺在40億的功勞簿上。
繼續做《流浪地球》系列,吃力還不一定討好。
02
但他意識到兩件事:
第一是,如果不繼續追趕,資本可能會很快流向好萊塢。
中國電影市場很大,好萊塢會想辦法拍接中國地氣的片子。
比如當年成龍、李連杰這些功夫明星去好萊塢指導動作,可10年20年後,人家學會了,就不需要我們了,好多武指就回國了。
《流浪地球》有了成功的中國科幻模式,現在人家也了解了,知道怎麼拍我們會喜歡了。
加上他們強大的電影工業體系,10年20年後,留給我們的機會還有多少?
第二是,中國科幻的種子,需要繼續灌溉。
科幻片的種子,是需要國力作為土壤的。
以前我們看科幻片,對NASA、外國航天員習以為常。
現在我們看到自己的行星探測器上了天,看到自己國家的宇航員在太空一住就是幾個月。
我們已經相信,飛船、空間站這些東西跟自己是有關係的。
中國科幻最好的時代開始了,等待著我們的電影人,拍出更多作品。
“這是一件必須有人做的事。”
懷著這樣的“使命感”,郭帆帶著團隊又開始籌拍《流浪地球2》。
上一個4年,坎坎坷坷。
這一個4年,不是從1到2,而是又一個從0開始。
03
這一次,錢不缺了,但挑戰翻了倍。
郭帆和團隊又開始絞盡腦汁。
首先是寫編年史。
《流浪地球》說的是未來太陽發生氦閃爆炸,太陽係將不復存在,人類建造上萬台行星發動機,將整個地球一起“移民”的故事。
為什麼人類要尋找新家園,不是坐飛船自己跑了,而要帶地球一起?
郭帆說,就像我們中國人對家的情感,不是一個房子,而是父母、愛人、孩子,寄託著一切。
不管走到哪裡,故土難離。
根據這個理解,他們先是寫了長達一個世紀的編年史。
把人類是怎麼預測危機、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寫得清清楚楚。
具體到連恐慌、反對、暴動都考慮到了。
接著是構建世界觀。
一般來說,電影製作邏輯是主場景做得複雜一點,多拍些內容,過場就簡單一點。
編劇們就這樣寫了足足兩個月劇本,結果郭帆一咬牙,全部推翻。
請來中科院顧問團隊,寫出了20萬字的世界觀。
這個篇幅,是劇本的3倍。
為什麼?
科幻建立的不能只是“空中樓閣”,要有縝密的未來面貌。
未來自然環境、經濟水平是什麼樣?日常生活、文化教育有什麼變化?
行星發動機、月球上的核武器、9萬公里的太空電梯怎麼設計、部署?
小到2044年,牆面的張貼物該畫什麼。
把未來生活方方面面設想清楚,才是一套完整自洽的世界觀。
演員拿到的,不僅是劇本,還有完善的未來國際局勢、國際組織關係、科技產品設定。
保證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推敲,才對得起觀眾。
再接著,是具像化。
未來世界的樣子,不僅靠文字的構建。
只有真切地描繪出來,編劇才知道這是怎樣一個世界,才能夠在此基礎上去編故事。
於是團隊做了5310張概念設計圖,近萬張分鏡頭畫稿。
把這個基礎,打得具體又紮實。
再之後,才是寫劇本。
第一部的故事,是地球在“流浪”途中遇到木星危機,驚險化解。
很多人納悶,我們怎麼就開始啟程了,這中間發生了什麼。
為了讓觀眾更豐滿地了解這個世界觀,《流浪地球2》就描繪了3個人物支線。
用他們和親人的一生,讓我們看到這段危機歲月人們經歷了什麼、做了多少努力。
不是老套的個人英雄主義冒險故事,而是一曲宏大的人類史詩。
這格局,一下就打開了。
04
籌備工作做完了,到了開拍階段,所有人都還是在冒險。
道具在冒險。
4年前的《流浪地球》,一共用了3套宇航服,一套是隔壁《瘋狂的外星人》劇組借的,另兩套是找人手工做的。
這一次有場景同時會出現二三十個穿宇航服的人。
他們到處找來3D打印機、數字車床,不知道改了多少版,設計出在IMAX鏡頭下也能不露怯的宇航服。
還真的批量生產出了20套。
服裝搞定了,還有更難的機械道具。
戲裡有個可以安檢又能安保的門型機器人,特別有未來感。
按理說這完全可以做特效,但劇組硬是把它做出來了。
每台都有專屬編號、LED屏、電機軸承、電纜……而且真的會動。
重要道具量子計算機,也是個真傢伙。
精細到根本不會拍到的底部,都認真刻上了商標和型號。
車輛,都是能正常駕駛和控制的;機械手臂,都是能自如活動的。
別的科幻電影,這些基本都用特效來做。
但《流浪地球2》就是要達到最真實的畫面質感,給演員最身臨其境的感知,這是任何特效都做不到的。
於是加班加點,足足製作了9.5萬件道具,置景展開面積超過90萬平方米。
劉德華說:“我拍了40年戲,沒見過這麼大陣仗。”
05
技術也在冒險。
這次的故事,時間跨度近40年,人物要從年輕演到衰老。
而沙溢、吳京、劉德華,一個40多歲,一個50多歲,一個60多歲。
光靠化妝,效果肯定會僵硬。
劇組乾脆為他們建立模型。
有骨骼層、肌肉層、血流層,還有毛孔、汗毛、毛髮,構建出基礎模型。
再通過人工智能學習,匹配演員的表演。
才讓年輕、年老的吳京、劉德華,每個微表情都真實可信。
李雪健老師聲帶受損,一直發音困難。
為了讓他的台詞更清晰,劇組讓AI學習了他之前的作品,足有大半年。
然後進行修復,把李雪健的音色完美還原。
以前我們看科幻,關注的都是大場面。
現在才知道,做出一個真人、真聲音,比天崩地裂的視覺奇觀更了不起。
這真是一舉推高了國產電影生物特效的天花板。
電影拍的是未來,而劇組的技術努力,也早已走在了未來。
06
演員也在冒險。
劉德華、寧理都是大家熟悉的演員,但這次要演的是科學家。
怎麼讓人物更有復雜的神秘感?
郭帆想了個招:讓他們戴上1000度的近視眼鏡演戲。
不近視的人戴這麼高度的眼鏡,連路都走不好。
但他們硬是摸摸索索地適應,結果一下子,很多微動作、神情就很真實了。
有場戲,兩人要拍一個水里的長鏡頭,需要盡可能地堅持更長的時間。
華仔因為以前經歷過意外,很“恐水”。
但劇情需要,他只能硬著頭皮下。
每一次都膽戰心驚。
片中硬核的戲實在太多了。
演員們扛著重重的道具,有時候喘得台詞都說不清。
幾十個人天天同時吊威亞,一吊就是十幾小時。
有的打戲,打著打著就成真疼了。
但他們都被團隊的精氣神感動,越演越認真,越演越入戲。
華仔殺青後還說:“直到現在我還沉浸在角色中,沒有醒來。”
07
為了拍好《流浪地球2》,主創團隊經常一天只睡4個小時,有人最長45天連軸轉。
因為實在太想做好了。
拍電影,布的場景、做的道具,磕磕碰碰是常事。
一般人用光遮一遮,用後期補一補,也就糊弄過去了。
但郭帆團隊覺得,科幻片,不能顯得山寨,不能不整齊,否則再多的後期也不會好看。
所以但凡看到這裡彎一點,那裡瓢一些,必須弄成筆直才開拍。
拍月球上的戲,每拍一條,就重新處理一次地上的沙子。
因為月球沙不僅有特殊的顏色,而且要篩很多遍,才能呈現出月表狀態。
甚至年前,電影預告片都已經發布了。
有網友發現一處畫面的小瑕疵,郭帆就火速表示會趕緊改。
現在正式上映版,果然就改掉了。
拍聯合政府,就真的跑去紐約聯合國實拍。
拍抗議示威,就真的向聯合國申請,在外面燃燒警車。
幸好劇組已經不像上一次那麼窮了。
每一步都可以多摸幾塊石頭過河,每一步都在幹別人沒幹過的事。
就這樣,又一個4年。
在拍出了一部真正的中國科幻電影后,又拍出了一部更好的中國科幻電影。
《流浪地球2》目前票房已經破了20億。
豆瓣一開分,48萬人就評出了8.2分,比第一部還要高。
那天,導演郭帆發了一條微博,寫道:
“沒白折騰,值了!”
一個流淚的表情,或許是為8年的步履不停。
08
多年前,郭帆作為新生代導演去好萊塢學習,震驚地發現中國電影工業和美國相比,還差得太遠。
其中差距最大的就是科幻片。
人家《星球大戰》拍了一部又一部,鋼鐵俠、終結者等科幻形象塑造了一個又一個,但我們很缺這樣的類型電影。
郭帆暗下決心:我一定要拍一部中國人的科幻電影。
為了這樣一個目標,他們努力了4年又4年。
沒錢,自己湊;沒經驗,自己摸索;不被看好,就做到最好。
如果說《流浪地球》是一個關於希望和勇氣的故事。
那這麼多電影人為了中國科幻電影事業聚在一起,始終走在探索的路上,不怕關山難越,不怕從頭再來。
何嘗不是希望和勇氣最好的註腳?
很多時候,我們做一件事,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恰恰是因為它很難。
電影如此,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