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值春節,王寶強回到老家河北邢台過年。
村里回了個大明星,自然是比較轟動的大事,很多村民聞訊趕來圍觀,其中也不乏想要合影的。
當王寶強走出家門的時候,外面已經圍了很多等待合影的老鄉。
他身邊的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走在前面,提示不能合影。
而穿著大羽絨服,腳踏一雙棉拖鞋的王寶強,趕緊制止工作人員,態度謙和地說:沒事沒事。
隨後,他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開始和村民們合影。
這個舉動,贏得了村民們的一致稱讚。
他們說王寶強很親切,沒有一點大明星的架子。
說實話,明星雖然是公眾人物,但也有自己的隱私,回村過年,這是私人行程,不配合拍照完全說得過去。
而且,他也不是靠流量吃飯,並不需要“討好”別人。
可是王寶強對於村民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是摟著他的,還是和他並肩而立的,他始終十分配合。
臉上沒有任何不耐煩,也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
由於和王寶強合照的村民太多,一舉把王寶強送上了熱搜,讓他在網上火了一把,很多網友對王寶強的態度點贊。
這就是王寶強刻在骨子裡的憨厚謙遜,也是他深受大眾喜愛的原因。
其實,王寶強一直是一個很接地氣的人。
出道多年,展現在大眾面前的他,依然是那個憨憨的,樸實的“傻根”。
之前看過一個視頻,王寶強下地干農活,姿勢熟練。
他穿著樸素的polo衫,毛巾搭在脖子上,拿著鐮刀彎著腰,手起刀落,手法十分麻利。
網友盛讚:
一看就不是作秀,真會幹農活。
他自己也透露,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出身,小時候天沒亮就去地里幹活,等父母到地裡的時候,自己已經快把活干完了。
即使已經成名多年,但他還記得自己曾經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記得還看過他的一個新聞。
王寶強拍《盲井》的時候,因為馮小剛導演的提攜,十分感恩。
他聽聞馮導胃不好,喜歡吃紅棗小米粥。
他直奔車站,回到河北老家,連夜扛回了100斤小米,挎著一大籃子紅棗出現在馮小剛家。
“這是俺爹俺娘自己種的,保證無污染。”
紅棗和小米,想要買到十分容易,可難得的,是他的心意。
這份真誠,貫穿了王寶強的半個演藝生涯。
即使當年前妻和他鬧得沸沸揚揚的那段時間,枕邊人和經紀人,也都爆不出他一點黑料,反而因為他借錢交稅,獲得大眾的支持。
還有最值得一提的金掃帚獎。
包貝爾被評為“最令人失望導演獎”後,在朋友圈咒罵,而王寶強被評為金掃帚獎之後,他沒有指責組委會,沒有在朋友圈罵街,反而親自來領獎,成為這麼多年以來,金掃帚到場的第一人。
他說:
確實很對不住觀眾。
第一次當導演,欠缺經驗,感謝金掃帚,給了我這樣的一個機會,來向觀眾說聲對不起。
我愛電影,尊重電影,也尊重在座的前輩,這一次,算是欠觀眾一次,我必須要親自來接受大眾的批評。
很多人說,看到王寶強真誠的發言,不忍心再罵他了。
終於明白,為什麼草根出身的王寶強,能夠在娛樂圈立足,並一直獲得觀眾喜愛的原因了。
這個原因,不是因為他能吃苦,不是因為他運氣好,而是他身上那種稀缺的品質,他能夠低到塵埃里,去掉自己的光環和身份,給任何人一種舒適的感覺。
演員身份之於他,只是一份工作。
他沒有忘本,沒有忘記自己之所以混得好,都是觀眾捧的,更沒有忘記自己也是來自農村,曾經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不管他在外混得多牛,回到老家,依然把自己當成村子裡最普通的一員。
王寶強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真的不要太有身份感。
有的人,有了幾個錢後,就忘了自己姓甚名誰。
有的人,有了點身份,就看不起從前一起吃過苦受過窮的同伴。
可我始終相信一句話:花無千日紅,人無百日好。
人,永遠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以自己的身份壓人的人,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風流輪流轉,你在春風得意的時候,目空一切,就要想到,當你從空中跌落的那刻,無人扶持。
2
學者梁衡曾說過一個故事。
一個大學教授,自恃很有才華,總覺得自己是個人物。
他看別人寫書名利雙收,他也照葫蘆畫瓢寫了書寄到出版社。
一等,就是幾個月,沒有回音,他忍不住主動去催。
大學教授對自己很自信,因為光是自己的身份頭銜,就佔據了大半頁紙。
出版社的編輯也沒有多說什麼,認真抄下大學教授的20多個頭銜,費了很多時間。
但對正文的批註,只有八個字:水平不夠,恕不能用。
大學教授以為,自己的身份,走到哪裡都能暢通無阻,別人都要高看他一眼。
可是,人沒有真材實料,就算是多重身份壓身,也只是紙糊的貓,抓不到老鼠。
拿著身份充門面,往往是缺乏真材實料,他們迫切地需要用外物裝點自己,好讓自己沒那麼虛。
而那些喜歡擺架子,喜歡拿頭銜去壓別人的人,也必定喜歡欺下媚上。對待超越自己的人就巴結討好,而對待不如自己的人就錙銖必較,面目猙獰。
知乎網友@盧寒冰說過一件事。
她曾去一個同事家做客,同事是單位二把手,她是一把手,同事職位比她略低。
同事家有個上了年紀的保姆,做事手腳看起來不太麻利。
她在同事家做客的過程中,同事客氣周到、熱情洋溢,但轉臉,卻對那個老保姆頤指氣使,命令對方乾這干那。
老保姆誠惶誠恐,像個陀螺一樣轉。
在忙碌的過程中一個疏忽,玻璃台被弄濕了,老保姆忘記要按照她的要求用牙膏擦。
那一瞬間,同事的臉色瞬間變了。
她像個高高在上的皇太后,端坐在沙發上,惡聲惡氣地斥責老保姆:
“給我用牙膏擦三遍!直到照見你的影子為止!”
老保姆膽戰心驚,惶恐中腳下一滑,在地上摔了一跤。
而同事一聲問候都沒有,裝作沒有看見,反而轉過頭對她繼續說笑。
那一刻,她的心裡很不是滋味,覺得這個會變臉的同事,讓自己心裡發寒。
看到對方身份高一級,就笑臉相迎;看到對方身份不如自己,就輕視高傲。其實這樣的人,越往上爬,越危險。
一個人品過硬、修為足夠的人,既不會站在高山之巔俯視他人,也不會站在山腳之下仰視他人。
他們不會看高他人,看輕自己,更不會在意外在的虛名,以勢壓人。
3
曾看過一個關於袁隆平的紀錄片。
採訪他孫女時,她說老師會問她知不知道爺爺是乾嘛的。
而她會回答老師:是天天看天氣預報的。
一個世界級的科學家,卻不將這種身份當成彰顯自己的標誌。
在家人面前,他不是科學家,只是一個農民,一個天天關心糧食,看天氣預報的老人。
這是何等的豁達和低調?
人的價值多少,往往不是你有多麼響亮的名號和身份,而是你做了什麼。
《世說新語》裡,有一個典故叫“顧榮施炙”。
顧榮是西晉末年的江南士族首腦。一次,他受邀赴宴。
席間,他發現一旁端著烤肉的佣人,流露出想吃肉的渴望神情。
桌上的人都在嘲笑那個僕人,說他身份如此低微,居然還想吃肉。
顧榮沒有嘲笑他,而是停下了筷子,將自己的那一份肉送給僕人。
同桌的人嘲笑得更大聲了:只是一個僕人,那麼低賤,你怎麼還把肉給他了?
顧榮說:整天端著肉卻不知道肉味,這對他其實是一種殘忍。
後來,顧榮遇上戰亂,過江避險。
有一個人在他最危難的時候,救了他的命。
後來一打聽才知道,那個救他的人,就是當年的那個僕人。
這個故事,讓我受益良多。
即使你今日身份尊貴,但你真正能得到搭救的原因,不是你的尊貴身份,而是你曾平等、善良地對待他人。
有的人,身居高位,就喜歡“以身貴而賤人”。
身邊的人怕他們,敬畏他們,實際上,他們怕的是他所處的位置,擁有的身份,而不是這個人本身。
一旦這層光環消失,那些圍繞身邊的人,也很快就會消失。
就像典故里面那個佛塔頂端的老鼠,它看到人們日夜朝拜,以為別人拜的是它。
實際上,只因它住在佛像頭上,別人怕的根本不是它。
後來,野貓來了,它就一命嗚呼。
很多時候,你要學會放下身份和地位。
太把自己當回事、太有身份感,你的目光,就只關注自己的得失和利益,這樣就會失去更多。
有的人,謙和有禮,不高看自己,把自己和別人放在同等的位置,即使以後失去了身份的加持,但他們自身的修養和魅力,同樣能吸引到一批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人想要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是需要很多關係去支撐的。
我很喜歡一句話: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心,勿以持功而失信。
那些張牙舞爪的炫耀,虛張聲勢的彰顯,都是為了掩蓋自己內裡的不足。
真正內心豐盛的人,不在乎外在的身份,他們也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