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員梁波羅與胞弟梁義合照曝光,你知道其父曾為波羅取啥名嗎


用心原創,敬請關注!

2月3日,@森森老電影畫刊發文:“合影:梁波羅兄弟倆,梁波羅的原名是啥?”並比較罕見地曝光了兩張兄弟倆的合照。還別說,從照片看,兄弟倆長得還是十分相像的,肯定是一奶同胞。

那麼,對於博文中“梁波羅的原名是啥?”的問題,咱們來梳理一下。

作為我國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梁波羅1938年出生,1959年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成為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後併入上海電影製片廠)的一名電影演員。

在6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梁波羅塑造過許多經典形象,如《51號兵站》中的“小老大”梁洪、《藍色檔案》中的地下工作者李華、《小城春秋》中的地下工作者吳堅、《沙漠駝鈴》中的地質勘探隊隊員范志傑、《子夜》中的林佩瑤舊情人雷鳴等。尤其是他主演的《51號兵站》《藍色檔案》《小城春秋》三部電影,成為他的“地下工作者三部曲”,讓人記憶猶新。

大家十分熟悉梁波羅,但對他的弟弟梁義卻不了解。梁義,1943年出生,1960年入廣州雜技團學藝,1962年開始演出魔術、滑稽雜耍等節目。從藝幾十年來,他致力於改革魔術道具和表演方式,尤其是善於以聲光舞美等綜合手段增強魔術的藝術感染力,其代表作品如《畫中人》《衛星球懸空》《電子櫃出機器人》《電視機出人》等,近十幾年來注重大型魔術的研究和演出,形成了中國現代魔術的一大流派,創作演出的《現代巨型魔術》包括《錄音機變人》《激光截腰》《飛遁摩托車》《機器人的變幻》等,讓人嘆為觀止,他曾被譽為“嶺南魔王”。

幾年前,梁波羅曾在“海上電影論壇”談到過自己的名字。他說:自己的大名其實叫“梁仁”,與弟弟“粱義”的名字一起組成“仁義”之意。 (圖二為梁波羅與夫人劉君蓉、女兒梁南菁,和著名作家程乃珊夫婦在一起)

梁波羅出生後,由於長得胖乎乎得像個球一樣,父母便喜歡用英文“ball(球)”稱呼他。為了照顧他,父母雇了個保姆,但保姆不會說英文,讀得跟“菠”似的,於是全家人乾脆叫他“菠蘿”。

等到弟弟出生,家人就叫兄弟倆一個“大菠蘿”、一個“小菠蘿”。不過,這只是乳名,父親也為他們取了大名,即梁仁、梁義,取的是“仁義”二字。

等到上了學,“大菠蘿”改成了“梁波羅”。不過,這個名字曾給他帶來不少困擾,因為許多同學嘲笑他是“班裡的水果”。梁波羅便要求學校給他改名“梁仁”,但教導主任認為小孩子沒有改名的必要,於是,“梁波羅”成了他的學名。第一次改名,就這樣失敗了。

本來上了大學後,梁波羅仍有意改名,但由於頗為分神,這件事便耽擱了下來。直到《51號兵站》拍完後,他又一次想到了改名的事情。於是,他找到電影的製片主任,說我叫梁仁,我弟弟叫梁義,我想在電影字幕中改名字。讓梁波羅沒有想到的是,製片主任告訴他:“海報、電影片頭全做好了,用的全是’梁波羅’這個名字,重新換過,這筆損失你來出嗎?”

隨著因主演《51號兵站》一舉成名,梁波羅才徹底斷了“正名”的心思,乳名——學名——藝名,“波羅”這個名字再也改不了了。

從能夠查到的資料看,梁波羅和弟弟粱義“互動”不多,不過,在《上海采風月刊》2014年第3期中,梁波羅曾發表過一篇題為《我的魔術師弟弟》的文章,他為弟弟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

文章中,梁波羅介紹,當年弟弟剛出生時,一家人都擔心他的手會不會有殘疾,因為“手指不是伸展而是向內彎曲的,幾乎粘連著手腕……”

不過,接著梁波羅自豪地說:“不曾想,這雙被人擔心會否殘廢的手,卻是一雙不同凡人、天賦異禀的手。日後,當他成為全國魔術界領軍人物、被譽為’嶺南魔王’時,當他在舞台上叱吒風雲、變幻聲光雷電時,人們驚呼其出手之神速,我們才恍悟:這雙手正是上天恩賜的禮物!”

祝福梁波羅、梁義兄弟安康幸福,藝術生命常青!

【各位親愛的朋友,這裡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娛文娛視”將與您一起向經典致敬,憶影人輝煌,共同重溫我們曾經的美好時光!歡迎關注!歡迎留言!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