噱頭滿滿的《無限超越班》,終究沒逃過高開低走的命運。
目前評分4.0,堪稱綜藝裡的稀爛之作。
這檔由TVB和內地合作的演員專業藝訓勵志真人秀,成龍和趙雅芝露過臉,爾冬升和吳鎮宇穩坐導師席,惠英紅和佘詩曼成為女演員的典範。
衝著如此大的陣容,大多數人都滿懷期待,想看這些香港影視圈的翹楚人物,對內地新生演員的指導。
結果,我們看到的不是一檔探討演技的節目,我們看到的只有製造衝突的劇本。
用內地新生代演員的天真稚嫩、不守規則、譁眾取寵,來凸顯香港戲骨們的敬業、專業和犀利,這真的是觀眾想看的嗎?
面對這檔節目的全網差評,愈姑娘不禁感慨,屬於香港演員的時代真的過去了。
曾幾何時,香港演員是經典影視劇的代表,比如成龍《警察故事》系列,趙雅芝的《新白娘子傳奇》,爾冬升的《新不了情》。
到了今天,再回過頭去看,香港影視圈的黃金時代,永遠停留在了上世紀九十年代。
不可否認,香港影視圈,一年不如一年,粗製濫造的作品,沒有跟上時代的演員,曾經的輝煌更像是一個巴掌,每提起一次就在他們臉上留下一個印記。
無數香港影視圈的人,近幾年來都渴求在內地分一杯羹,但是越來越清醒的觀眾,似乎不再買單了。
看著他們賣慘、炒冷飯、無底線撈金,曾經對他們的美好濾鏡一點點破碎,剩下的只有滿目猙獰和原形畢露。
深扒香港影視圈的現狀,或許比我們想像的更糟糕。
01戲骨賣慘,影帝炒冷飯,一言難盡
在《無限超越班》的新春特輯中,戲骨集體賣慘。
惠英紅說自己曾在拍武打戲的時候,從高處跳下來,直接把腿摔斷了。
因為拍攝影棚只剩下最後一天了,必須要拍完,去完醫院後,又被抬回現場,繼續拍攝。
她還提到,為了拍戲,連續29天沒回家睡覺。
梁家輝就更誇張了,他說自己連續工作三年沒回家,每天跑三組,一組八個小時,只能在轉場的時候在車上睡一會兒。
更誇張的是,他是從雙胞胎女兒出生後開始這麼拼命的,他只在女兒出生的時候見過一面,此後三年都沒見過一次。
佘詩曼則說,因為自己在《金枝欲孽》演的壞人太深入人心,導致丟失了一個中秋代言。
至於最拼命的時候,是一年只休息了春節三天。
顯然,他們都想通過講述自己的努力和拼命,來彰顯自己為演員職業的付出。
可是現在的觀眾早就不會對明星同情心氾濫了,畢竟明星的慘真不是普通人能共情的。
日入208萬、窮到卡里只剩3000萬、沒收入只能變賣過億豪宅,這些天文數字,是大多數普通人窮盡一生都夠不到的。
明星的“窮”和“慘”背後,是高收入和高標準的生活。
儘管如此,在綜藝上賣慘,依然是香港演員樂此不疲的事情。
2022年,在《開播!情景喜劇》中,王祖藍帶領的TVB藝人,在台上上演了一場“哭戲”。
出道十年的張振朗,談到自己跑龍套時期的艱辛,有一次拍戲到凌晨四點才收工,接到一個電話,說早上七點讓他去演一個替身。
說到這,他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
緊接著,他提到自己入行十年對錶演的熱愛,眼淚再也止不住了。
在《三十而已》中飾演過趙靜語的高海寧,聽到王祖藍介紹TVB龍套演員的無奈時,她的眼圈紅了。
講到自己的龍套演員經歷時,兩行熱淚。
還有拿過2017年TVB影帝的王浩信,說自己參加節目壓力很大,兩個星期就瘦了十磅,直接哭到表情失控。
對於這些賣慘的香港演員,招來的只是內地觀眾的反感。
倒不是要抹掉他們在影視行業的付出,而是大家都清楚的知道,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行業都是不容易的,何況演員還是一個高報酬的行業。
你要覺得辛苦就不要做,你從事了這一行就不要用賣慘來博眼球。
比起賣慘,炒冷飯也在透支香港演員的口碑。
誠然,在香港影視圈的黃金年代,給觀眾帶來過不少經典角色,這也是觀眾對港片擁有情懷的關鍵原因。
可是,有些演員偏偏利用觀眾的這種心理,反复炒冷飯。
古天樂曾是香港影視圈的代表人物,拿下過多個影帝獎杯。
年過五十的他,依然還活躍在影壇,本是一個值得歌頌的精神。
只是,這幾年,他交出的作品實在令人失望。
古天樂出演的劇本並沒有什麼創新,而是將曾經火爆的題材,反复拿出來拍續集。
比如《反貪風暴》系列,《使徒行者》系列,《掃毒》系列。
或者參演口碑電視劇改編成的電影,比如《尋秦記》、《倚天屠龍記》等。
想要藉IP出圈,本身沒什麼問題,關鍵是劇情老套,毫無創新,這真的是一個影帝對職業的堅守嗎?
拿《反貪風暴5》來說,只拿下了6億的票房,評分只有4.6。
整部電影的質量,被網友戲稱為:幹完這一票就跑路。
裡面大量的槍戰、爆破、追車場面,都還是老式港片的元素。
且不說角色不立體,就連特效都做得廉價粗糙,分分鐘讓人齣戲。
2022年,古天樂主演的《明日戰記》扑街得徹底,票房沒過十億。
面對這個成績,他曾淚灑現場,他說電影裡面一個48秒的鏡頭做了500多天。
古天樂號稱這部電影籌備了10年,投入的金錢和時間成本巨大,可為何觀眾不買單,他不應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嗎?
同樣炒冷飯的還有陳浩民。
曾幾何時,他是TVB的當紅小生,《天龍八部》、《西遊記》等影視劇,讓他大紅大紫。
可是近十幾年,他成了爛片之王。
他沒演什麼別的電影,而是把自己之前的IP反复拿出來營銷。
面對外界的爭議,他依然理直氣壯地表示:我拍這些爛片,是為了讓別人不失業。
無論是賣慘還是炒冷飯,都在驗證香港影視圈已經不行了。
那些曾經在TVB風靡一時的演員,都要另闢蹊徑尋求生路。
想轉型,想進軍內地,都沒問題,關鍵是能力配不上野心,又想走捷徑,最終只能被市場拋棄。
02賣情懷、直播商演,撈金無下限
隨著香港影視圈的沒落,越來越多的香港演員到內地撈金。
近十年來,內地有兩個對藝人友好的撈金風口,一個是參加綜藝,一個是直播。
在綜藝裡“賣情懷”是香港演員的常見操作。
《無限超越班》就將這個套路用得明明白白。
張可頤、鄧特雯、佘詩曼,時隔十八年,再度扮演《金枝欲孽》的角色。
張家輝還原十年前《無極》中陳長興的角色。
惠英紅則還原2011年《武俠》中十三娘的角色。
《鹿鼎記》四大美女重現。
歲月是把殺豬刀,多年過去,這波“回憶殺”觀眾真的還吃得下嗎?
在《披荊斬棘的哥哥》中,陳小春、謝天華、林曉峰合唱《友情歲月》,賣的是“古惑仔”情懷。
年過五十的李若彤扮演小龍女。
朱茵牽著一匹馬重現《大話西遊》紫霞仙子出場情節。
26年後,許仙、白娘子、小青再聚首。
苑瓊丹反复消耗“石榴姐”的情懷。
一開始,賣情懷這張牌,備受歡迎,觀眾紛紛表示,似乎瞬間穿越回那個年代。
可是情懷賣多了,全是一門流量生意。
那些過氣的港星渴求用這種方式,來喚起觀眾對他們的記憶。
說實話,十幾年二十幾年過去了,曾經的俊男靚女都成了皺皺巴巴的中老年人,除了妝造,再也沒有過去角色的半分影子。
看著這些演員用盡全力裝嫩表演,除了破壞角色濾鏡,沒有一點好處。
想要靠賣情懷東山再起,一不小心就翻車了。
比如張智霖和袁詠儀,在《披荊斬棘的哥哥》中,用一場婚禮詮釋《無與倫比的美麗》這首歌,引發全場高潮。
舞台效果是達到了,可是屏幕前的觀眾卻不買單了。
張智霖總是說欠袁詠儀一個婚禮,於是,在綜藝裡,他們頻繁上演求婚和婚禮的戲碼。
這場婚禮過後,張智霖的好丈夫人設遭到質疑,袁詠儀幸福嬌妻的神話不再。
同時,袁詠儀最大的影迷會宣布關站,那句“江湖再見,山水有相逢”實在令人唏噓。
影迷把袁詠儀拋棄的原因,並不難理解。
這30年來,袁詠儀只有兩部拿得出手的作品——《新不了情》和《金枝玉葉》。
在這之後,她從主角變成女配角再到女N號,再到綜藝咖。
近3年,她只有一部5.7分的《盛裝》,女三號的角色,被宋佳壓得死死的。
張智霖倒是還在拍戲,不過也只有爛片。
2022年,他出演的《掃黑行動》和《家族榮耀》都沒有過六分。
有綜藝上、有戲拍的香港演員還能相對體面賺錢,而那些知名度不高的演員義無反顧投身到了直播賣貨或低廉商演的行列。
在《再見愛人》第二季中討論聲很高的艾威,曾在廣州某酒吧走穴,出場費僅1.2萬。
此外,他還出現在某個祝壽現場。
TVB古裝女神梁小冰現身過某商演活動現場,一身少女裝扮,體態和臉部卻肉眼可見的衰老了。
陳浩民除了演爛片,還拉著老婆蔣麗莎直播,不僅帶貨,也直播自己的婚姻生活。
在他直播間傳遞出來的生活方式備受詬病,比如剩菜給保姆吃,浪費食物,吃小龍蝦只聞味道。
曾經不可一世的溫兆倫,在直播間賣起了女士用品。
參加商演的時候,還被一群富婆死死圍住。
萬梓良也開始商演,和女粉絲大膽互動。
直播帶貨是這兩年來錢最快的,但是對香港演員來說,門檻太高。
他們會演戲未必懂運營和選品,也沒有好的合作商,因此,他們直播帶貨的成績並不好。
至於商演,單價從上萬到幾十萬不等,只要你能放低身份,賺點生活費是沒問題的。
無論是綜藝賣情懷、直播賣貨還是接地氣的商演,對香港演員來說都是殘酷的。
曾經風光無限,萬人追捧,人到中年後,卻淪落到影視圈的邊緣,為了三斗米折腰。
儘管殘酷卻也是冷冰冰的現實,香港影視圈的大勢已去,大多數演員的高光時刻不會再重現。
不管體面與否,能賺一點是一點,反而成了香港演員的生存法則。
這種賺錢方式必然讓他們多年來建築的高樓倒塌了,粉絲也逐漸認清,他們只是普通人,並非神話。
03老本吃完,口碑耗盡,香港影視圈該何去何從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影視圈走過了將近40年的輝煌時期。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點在影視圈同樣適用。
那四十年是香港經濟發展最快的時候,充足的資本和開放的創作環境,讓整個香港影視圈百花齊放——
功夫片有《精武門》、時裝片有《男親女愛》、美食片有《美味天王》、武俠片有《倚天屠龍記》、賭片有《賭神》、槍戰片有《英雄本色》……
隨著影視圈的蓬勃發展,也催生出了一大波頂流演員,比如李小龍、趙雅芝、成龍、鄭少秋、汪明荃等人;
知名導演也不少,比如楚原、杜琪峰、王晶、吳宇森等人。
那些年,港片在內地擁有巨大的粉絲群體,可以說70後、80後、90後的童年記憶都有港片的影子。
作為90後的我,直到現在都還記得黑白電視播放的《天龍八部》和《上海灘》。
不過,從90年代末期開始,香港影視圈的危機接踵而至。
以周星馳的電影為例。
1992年和1993年,他主演的《家有喜事》和《唐伯虎點秋香》,票房都超過了四千萬,並且位列香港年度票房的第二名和第一名。
1994年開始,周星馳開始轉型當導演,此後4年,他的電影票房基本穩定在3500萬到4000萬之間,是香港年度票房的三甲。
1998年,從《行運一條龍》開始,他的電影票房跌破3000萬。
到了1999年的《喜劇之王》,只拿下了2984萬,如此差的票房成績依然是年度票房的冠軍,可想而知別的電影票房低到何種程度。
短短8年的時間,香港電影從盛極走向衰落。
在巔峰時期,香港有五條電影院線,基本保持每條電影院線每週都有一部新片上映,一年的新片產量超過200部。
但是到了90年代末期,電影院線上線的新片只剩下兩位數。
這個時期也是香港演員的命運轉折點:有的演員選擇隱退,有的演員選擇轉行,有的演員選擇輾轉內地。
無論選擇了哪條道路,這些在香港影視圈的黃金年代成長起來的演員,再也回不到事業顛覆了。
拿佘詩曼來說,她1997年出道,算是在香港影視圈徹底沒落之前,發展得不錯的演員。
從2000年到2004年,佘詩曼交出了《十月初五的月光》、《倚天屠龍記》、《金枝欲孽》三部收視不錯的電視劇。
此後7年,她隨著TVB的衰敗,再也沒有拍出好作品。
2011年,佘詩曼將重心轉向內地,卻不盡如人意。
十年來,和內地合作的收視不錯的劇只有那部《延禧攻略》,在劇中也只是個女三號。
在中生代女演員中,佘詩曼的演技可圈可點,可是內地同齡的女演員,比她有名有顏的多了去,好劇本怎麼會落到她頭上呢。
佘詩曼在內地的尷尬境地,是所有香港演員在內地發展的縮影。
再拿胡杏兒來說,她曾經也是TVB的花旦,但是她的北上之路依然坎坷。
除了2017年那部《那年花開月正圓》之外,她沒有被記住的角色。
2020年在《演員請就位》的舞台上,她的演技備受認可,但也沒能讓她的事業回春。
這幾年,她雖然一直在拍戲,但每拍一部就扑街一部。
蔡少芬的處境同樣不樂觀。
2011年那部《甄嬛傳》過後,她一直在吃老本,只能靠各種綜藝刷刷存在感。
洪欣就更尷尬了,非但沒有代表作,還因為劣跡斑斑的婚姻口碑暴跌,連綜藝通告都接不到,只能靠商演撈金。
李若彤則靠二十多年前的那部《神鵰俠侶》維持熱度,加上健身的愛好,拼命營造出少女感。
至於男演員,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
天王劉德華只能給內地主角做配。
陳偉霆沒有了戀情收割流量,在歌壇和影視圈都是半桶水。
王祖藍徹底變成一個綜藝咖。
張家輝和古天樂一樣只能炒冷飯。
香港演員水深火熱的境地,短期內想要改善,幾乎是不可能的。
況且如今的內地影視圈同樣受到大環境的衝擊,留給香港演員的機會少之又少。
影視圈這塊大蛋糕,誰吃得多,只能各憑本事。
愈姑娘說
香港影視圈走到今天,是時代的必然。
總結起來,有三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第一,經濟的下行。
香港影視圈最繁榮的時期也是香港經濟發展最好的時期。
大眾不愁吃穿,才會有心思享受“娛樂”。
此外,當時大量的資本湧入,讓香港商業電影迅速崛起。
如今的香港,早已今非昔比,北上廣任何一個城市都要比香港有活力。
資本和人才的流失,必然讓整個影視圈等不到明天。
第二,製作粗糙。
早期的香港影視劇為何能一年拍幾百部,關鍵在於流水線的操作。
一群新人放在訓練班培訓幾個月就可以進組拍戲,套路化的演技,模式化的表演方式,吃到了時代的紅利。
到了今天,觀眾的審美在變,製作不用心,演技稀爛,一眼就被看穿了。
為什麼炒冷飯的IP不受歡迎,就是因為他們還在用老一套的方法去做影視劇。
第三,香港影視圈江郎才盡。
香港老一輩的編劇、導演和演員都締造了不少神話,幾十年前的他們,風華正茂,才華橫溢,幹勁十足。
如今的他們早已過了最好的年齡,步入中老年後,還想要跟上這個時代,顯然吃力很多。
看古天樂、王晶、爾冬升等人近年的作品,你就會知道,香港影視圈的老人已經江郎才盡,而新人又撐不起香港影視圈的未來。
當時代的潮水退去,香港影視圈的短板一一顯露。
過去的二十年,沒能改變的,在未來的二十年,能找到突破口嗎?
只能靜待時間給我們答案。 (完)
【愈姑娘】記錄娛樂圈的風雲驟變,感謝大家的點贊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