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橫溢的鋼琴美少年肖邦,愛11歲少女,交往聲名狼藉的喬治桑


天才多多少少都有些古怪的癖好,弗雷德里克·肖邦的人生簡直是一出扭曲的悲喜劇。

一方面,他被人稱作音樂神童,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

另一方面,也深陷於性情古怪冷淡、身體和精神都無比孱弱的傳言中不能自拔。

讓我盡量用資料拼湊出一個鋼琴天才的短暫人生。

01 天才神童肖邦

法國人尼古拉斯·肖邦移民到了波蘭,因為是法國人,又擅長小提琴,被斯卡貝克伯爵夫人僱傭當了她兒子的家庭教師。在這裡,尼古拉斯遇到一個美麗的少女賈絲汀娜。賈絲汀娜是斯卡貝克伯爵夫人的遠房窮親戚,因為家裡窮,養不了那麼多孩子,就厚著臉皮將女兒送到了斯卡貝克家,一半親戚一半管家的身份長大。

尼古拉斯·肖邦

青年男女又同樣熱愛音樂,這兩個年輕人很快陷入愛河。他們在當地的教堂舉辦了一個簡單的婚禮,然後生下了四個孩子,弗雷德里克·肖邦就是第二個孩子。肖邦6個月大的時候,他的父親在新成立的華沙公立中學找到了一份教法語的工作,於是全家搬去華沙生活。

肖邦的三位姐妹

肖邦自小體弱多病,令父母憂心不已。他們滿心期待隨著年齡的增長,兒子的健康會得到改善,但是幾年過去了,肖邦依然蒼白瘦弱。

如果小的時候能夠好好調養,或許肖邦就不會年紀輕輕就離世,但他的父母日子過的並不輕鬆。父親靠著教書那微薄的薪水苦苦支撐家庭開銷,而母親賈絲汀娜也沒有家產可以繼承。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在溫飽線上掙扎的家庭又談什麼調理身體呢?

賈絲汀娜·肖邦

更何況,肖邦並不是這個家中唯一一個身體不健康的人,他的父親尼古拉斯一輩子都在與呼吸系統疾病做鬥爭,而肖邦的小妹艾米莉亞則患有哮喘。她死在了14歲,這或許是個不祥的徵兆。

肖邦的父母都是熱愛音樂的人,父親擅長長笛和小提琴,母親則更精通鋼琴。雖然家境貧寒,但這個小小的、簡陋的家中永遠不缺少音樂。在肖邦年紀很小的時候,母親賈絲汀娜為他啟蒙,她教孩子們音樂、唱歌,父親則教孩子們法語。很快,賈絲汀娜就注意到兒子對音樂有著非同一般的敏感度。他敏銳的感覺到音樂的情緒,會隨著樂聲開心的咯咯直笑或者哭泣。

賈絲汀娜·肖邦與孩子們

為了不耽誤孩子,尼古拉斯與妻子咬咬牙買了一架鋼琴,並且請了一位專業的鋼琴教師——捷克鋼琴家沃伊切赫。這位教師很快就發現,自己的學生是一個鋼琴天才。

捷克鋼琴家沃伊切赫

7歲時,肖邦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首曲子降B大調;8歲時,肖邦在慈善音樂會上登台,一曲結束,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12歲時,他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鋼琴大師,在許多方面超越了成年人和有經驗的音樂家。

02 敏感又脆弱的天才

1825年,15歲的肖邦公開演奏了他的作品一號圓舞曲,這首曲目的公開演出,令他的名聲傳到了國外。外國報紙上稱讚他的這部作品具有“豐富的音樂思想”,是鋼琴界的一顆新星。但肖邦並未止步,16歲,他進入埃爾斯納音樂學院,如果說之前的肖邦尚有短板便是音樂理論,現在,他將這塊短板彌補完整。

弗雷德里克·肖邦

年輕的肖邦到底是什麼樣?他的朋友這樣描述:他的身體和精神都很脆弱。由於缺乏肌肉發育,他保留了一種特殊的美……既沒有年齡也沒有性別,他更像是中世紀詩歌中裝飾教堂的一個美麗的天使,有著像年輕的奧林匹斯山神一樣純潔而纖弱的形體,有著像一個充滿神聖悲傷的莊嚴的女人的臉……

年少的肖邦就是這樣一個病弱纖弱的美少年,喜歡他音樂的人將他的音樂稱呼為:“雌雄同體的,結合不同種族的天籟之音。”不喜歡他音樂的則認為他的音樂是“娘娘腔的、幼稚的、病態的呻吟。”

弗雷德里克·肖邦

肖邦擁有著所有藝術家的缺點:敏感、神經質、強迫症和偏執。但必須承認的是:他是有史以來最為出色的音樂家之一。

19歲時,肖邦見到了一位年輕的歌手孔斯坦賈·加德科夫斯卡,他對她一見鍾情。然而肖邦從未當面表達過她的感情,只是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她是我夢寐以求的人,她啟發了我音樂會的靈感。”就在這種年少慕愛的少年綺思中,一場暴風雨徹底改變了肖邦的整個人生。

孔斯坦賈·加德科夫斯卡

1829年,俄國的尼古拉一世自封為波蘭國王,他在波蘭加徵重稅,關閉了波蘭著名學府,驅逐詩人米凱維奇,並且廢除了新聞自由權。

1830年11月29日夜,一批貴族出身的青年軍官和青年學生髮動起義,他們襲擊了俄國派駐波蘭王國的總司令康斯坦丁·巴甫洛維奇居住的君士坦丁宮,攻占軍火庫打算解放華沙。沙俄派出了12萬大軍鎮壓起義,這場起義前後經過了11個月,最終以華沙陷落,起義失敗而告終。

弗雷德里克·肖邦

肖邦恰好在起義前三週離開華沙,他與朋友計劃了一場旅行。這場旅行覆蓋整個歐洲,重點是維也納、薩爾茨堡和慕尼黑等地,因為這是一場音樂朝聖之旅。肖邦打算好好見識一下其他地方的音樂,去維也納聽幾場音樂會,在慕尼黑看歌劇,去薩爾茨堡拜訪音樂家。

這是身體孱弱的肖邦第一次長途旅行,朋友們送了他一個銀杯,裡面裝滿了肖邦出生地的泥土。朋友們嘻嘻哈哈地告訴他:“這樣你就可以帶著心愛的祖國一起旅行了。”肖邦欣然接受,但當他走後沒多久,波蘭起義爆發,同行的幾個朋友們紛紛趕回國參加戰鬥,肖邦也要一起回去,卻被朋友們拒絕了,大家堅持認為音樂才是肖邦最好的武器,希望他能繼續在歐洲大陸旅行,將波蘭的音樂帶到每一寸土地。

弗雷德里克·肖邦

肖邦孤零零的在歐洲大陸漫步,通過定期的信件往來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繫。他參加聚會、晚宴,去聽歌劇一直到午夜時分才回到家中。他在信中寫道:“我坐下來,彈鋼琴,然後大哭一場。閱讀,看看東西,大笑一場,上床睡覺,吹滅我的蠟燭,然後總是夢見你們所有人。”

肖邦就像是一隻尾翎華美的纖細小鳥,抖著翅膀離開了故土。風雨突如其來,他被暴風雨吹得東倒西歪,驚得神思恍惚,卻只能帶著惶恐繼續活下去……

1829年波蘭起義

在斯圖加特,他的焦慮發展成了一種病態的、對死亡的偏執。他的腦海裡總是想像家人被屠殺,他愛的女人在俄國人手中……肖邦在他的筆記本上寫道:“一具屍體會比我更糟糕嗎?”

然後,他的護照過期,變成了一個沒有辦法回到家鄉的人。四處漂泊,孤身一人,只是在腦海中反反复复地思念著家人,在鋼琴上宣洩著自己的悲傷。

03 全新生活的開始

在波蘭起義被殘酷鎮壓的幾週後,肖邦來到了巴黎,這是歐洲藝術和文化無可爭議的中心。來自歐洲大陸各個國家的藝術家們聚集在這裡,肖邦與全歐洲最優秀的藝術家們交流,討論,這無疑將他的音樂帶到了全新的高度。

巴黎藝術家沙龍

他被朋友們介紹給了富人,只要在奢華的私人沙龍來一場演奏會,肖邦就能解決所有財務問題。但是,對於敏感又脆弱的弗雷德里克·肖邦而言,他並不適合成為名人。

只要在公共場合演奏,他就會緊張地發抖,一場演奏會結束,他往往已經汗流浹背。在肖邦看來,美好的音樂本來就應該在自己的公寓中演奏,再邀請三五知己,這才是真正的快樂生活。在公共場合“獻藝”,然後再換取錢財,這不是音樂家應該做的事兒。

弗雷德里克·肖邦

波蘭戰亂平息,安定下來的肖邦再度聯繫上了自己親戚家人。按照道理來說,家人朋友平安的消息應該可以撫慰他那顆恐懼憂心的靈魂,這也確實暫時安撫下了他那顆躁動的心。但另外一個問題接踵而至,肖邦是一個理想化的藝術家,他的精力都放在音樂上,生活常識幾近於無。戰火止息後,他將自己關注的重心放到生存問題上之後卻發現,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兒都能讓他感到壓力。有些事情在我們普通人看起來不過是一件小事兒,燈壞了要修理,賬單需要支付,就連與陌生人打招呼都會令他感到痛苦。

因為敏感,他養成了毒舌的習慣,當人們因為他的音樂喜歡他想要與他結交的時候,卻發現他本人一點也不可愛。肖邦說道:“如果我像一個看似可以食用但卻毒害你的蘑菇,那不是我的錯……”

覺得窗外有鬼魂的肖邦

隨著身體一天比一天糟糕,肖邦的古怪癖好增長不少。因為他無法忍受在演奏中觀眾盯著他的後腦勺,所以他經常要求在輪到他表演時熄滅所有的蠟燭,黑暗能讓他那被收緊的神經稍微好過一點。他絕對是個天才,卻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天才。喜歡他的人稱讚他的才情,更多人覺得他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在黑暗中演奏的弗雷德里克·肖邦

肖邦很快就在李斯特等朋友的幫助下在巴黎打響名頭。很多人以聽過他的演奏為榮,但他卻依然是一個悲哀的、自怨自艾的、喪氣的男人:“我知道我對任何人都沒有任何用處……事實上對我自己也沒有多少用處。”

儘管肖邦是這樣一個古怪的天才,但他依然是個年輕的男孩子,一樣會傾慕女孩。只是這場情感在很多年後,卻成為他被詬病的一部分。

04 為她神魂顛倒

那是1930年,肖邦剛開始歐洲遊歷的時候發生的事兒了。

在遊歷之際,他拜訪了移居海外的朋友一家,他們家那個美麗的小女兒瑪麗亞·沃茲斯卡吸引了他的注意。她是這麼漂亮,鵝蛋臉,彎彎的兩段細眉,笑起來的時候甜美極了。但有一個問題,此時這位姑娘只有11歲,對一個年紀幼小的女孩兒發生感情,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於是肖邦一直等到1936年,也就是瑪麗亞17歲的時候才上門求親,姑娘的母親答應了,畢竟肖邦是故人之後,而且是巴黎最受歡迎的音樂家。

瑪麗亞·沃茲斯卡

肖邦喜出望外,回到巴黎後,他便給瑪麗亞寫信,但是小姑娘很矜持,回信的措辭非常拘謹,肖邦難免有些沮喪。

當瑪麗亞的父親回家之後,得知妻子竟然答應了肖邦的求婚大發雷霆。他知道這個年輕人,才華毫無爭議,但是他的身體太糟糕了,也很招女人喜歡,情緒也不夠穩定,將女兒嫁給這樣的人就是將她推入火坑。在瑪麗亞父親的阻撓下,這次訂婚並沒有走到婚禮那一步,1年後,婚約取消。

瑪麗亞·沃茲斯卡

誰也不能責怪一個疼愛女兒的父親。肖邦是個身體孱弱性情古怪的天才,如果瑪麗亞真的嫁給了肖邦,或許肖邦本人會得到快樂滿足,但對瑪麗亞來說絕對不是什麼幸福的事兒。

當然,心碎的肖邦並不會痛苦很久,因為他將會遇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奇女子,這是他短暫人生中唯一一段落在實處的愛情,而這段愛情毀譽參半,為肖邦的羅曼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05 奇女子喬治·桑

喬治·桑原名阿曼汀-露西爾-奧雷·杜平,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貴族家庭。她的祖母被稱呼為杜邦夫人,孟德斯鳩、狄德羅、伏爾泰都是她家座上賓。

喬治·桑的祖母杜邦夫人

18歲時,喬治·桑就像是其他上流社會的女郎一樣,與家世相當的男爵卡西米爾·杜德結婚。但在生下兒女之後,喬治·桑還是無法忍受丈夫那喝酒、打獵、賭錢的無趣人生,她迫切想要掙脫束縛,尋找到靈魂的生存空間。於是她大膽與丈夫分居,帶著兒女定居巴黎,憑藉幾部小說成為法國當紅暢銷書作家,從此財務自由!

喬治·桑

要問喬治·桑是個怎樣的女人,她身高只有1.54米,豐盈的臉龐上長著一雙美妙的眼眸。如果要問喬治·桑是什麼樣的性格,大概可以形容為法國版的風四娘,飲烈酒、騎駿馬、抽雪茄,一身男裝。她與肖邦恰恰相反,熱情奔放,罵人的時候用詞精妙,氣勢十足,對待情人卻百般體貼溫存小意。這麼一個妙語如珠又聰慧過人的可人兒,她交往過的情人能從凡爾賽宮一路排到馬賽。

據說有人曾鄙夷的談起喬治·桑:“一個矮小放蕩的女人不該同時有四個情人。”這件事兒流傳到喬治·桑的耳中之後,她嗤之以鼻,借自己的作品公開宣稱:“婚姻遲早會被廢除。一種更人道的關係將代替婚姻關係來繁衍後代。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既可生兒育女,又不互相束縛對方的自由。”

喬治·桑

就這麼一個奇女子,在1936年的冬天在一場朋友舉辦的晚宴上一眼就瞧中了正在演奏的肖邦。

穿著一身正裝的男孩子坐在鋼琴前。他面孔窄長蒼白,眼睛卻是溫柔如同海水一般的湛藍。身姿羸弱,腰身窄窄的,溫柔、敏感、非常可愛。

弗雷德里克·肖邦

但第一次見面,肖邦對喬治桑卻沒有什麼好印象,他看著這位身材矮小,跟男人們坐在一起抽雪茄的女作家時對好友李斯特毒舌道:“喬治·桑是個多麼不討人喜歡的人啊。她真的是女人嗎?”

這段邂逅對於肖邦來說不過是一場收費演出,而喬治·桑卻沒打算放棄自己的“獵物”。她開始打聽肖邦的故事,詢問他演出時間。有人告訴喬治·桑,肖邦已經訂婚了。但很快女作家就收到一個好消息,婚禮取消,他現在是一個孤家寡人。

肖邦的好友弗朗茲·李斯特

於是,女作家開始用自己最擅長的武器——文字來征服肖邦。她那優美又溫柔的文字逐漸溫暖了敏感男孩兒的心,肖邦突然發現自己對喬治·桑的看法改變了,她原來是這樣一個炙熱如火的女人,而對於肖邦來說,即便喜歡黑暗,他依舊渴望光明。

1938年,肖邦與喬治·桑開始了一段長達9年的戀情。

06 淒美的結局

大家應該都能看出,在這段戀情中男女兩人似乎與傳統關係完全相反。女人身體強健、性格強勢,充滿控制慾和保護欲;而男人則優雅纖細,性格敏感軟弱,需要人用心呵護。肖邦的朋友們並不喜歡喬治·桑,覺得她太過要強;而喬治·桑的朋友也不見得喜歡肖邦,不明白瀟灑的大女人怎麼找了這麼一個“娘娘腔腔”的男朋友。於是人們開玩笑的稱呼他們為:“喬治·桑先生”和“肖邦小姐”。不過要是從互補的角度來說,這樣兩個人在一起也十分合適。

弗雷德里克·肖邦與喬治·桑

兩人在一起之後,喬治·桑帶著肖邦和兩個孩子去了馬略卡島,希望溫暖的海風與和煦的陽光能讓肖邦感覺好受一些。但糟糕的事情發生了,兩人以情侶的身份居住在島上,而島上原住民卻都是保守的天主教徒。當居民們得知這兩人根本不是夫妻的時候,所有的酒店都拒絕兩人入住,他們不得不狼狽地搬進了卡爾圖斯修道院。

喬治·桑

修道院的條件不好,寒冷又貧瘠,肖邦的病情不斷惡化。喬治·桑為他請來當地的醫生,但是醫生們都搖搖頭。肖邦在筆記中寫道:“三個醫生來看過我……第一個說我死了;第二個說我快死了;第三個說我快要死了。”

醫生甚至診斷肖邦得的是肺癆,也就是肺結核。這一次,連修道院都不願意再收留他們,喬治·桑不得不倉惶帶著肖邦去諾漢特的桑德莊園過了一個夏天,然後一起返回巴黎。

巴黎藝術沙龍

有熱愛操持的喬治·桑在,肖邦幾乎不用考慮太多瑣事。他從生活的瑣碎中抽出身來全心創作,這是他最為高產的一段時間,肖邦創作了大量經典的鋼琴曲作品,喬治·桑則精心安排了一場場音樂會,讓肖邦的才華能在大眾面前得到充分的展示。兩人配合得相得益彰,但這段感情卻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消磨殆盡。

弗雷德里克·肖邦與喬治·桑

時間來到1942年,肖邦的身體更加糟糕了。他經常一連幾天都不能下床,身體虛弱又疲憊卻咳嗽得無法入眠。肖邦開始經歷可怕的幻覺,他告訴喬治桑:“幽靈和亡者不斷在我身邊出現,我不知道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幻。”

鬼魂與夢魘糾纏著肖邦

而喬治·桑一開始想做肖邦的情人,在一起之後卻發現她更像是一個護士。肖邦幾乎需要全天候的照顧,而他那孱弱的身體和敏感的神經又常常令他口出刻薄之語。肖邦的存在打亂了喬治·桑的生活,她沒辦法集中精神創作,也不甘心放棄寫作成為專職護士,小心翼翼的照顧男人纖細的神經,於是,愛情就這麼消失了。

在一封信裡,喬治·桑向友人傾吐:“他病得太重了,以致他的愛只能是柏拉圖式的”。

弗雷德里克·肖邦與喬治·桑

當喬治·桑以肖邦為原型塑造小說中的人物時,兩人的關係變得更糟了。在她的小說中,有一個名叫凱羅爾的男主,他是一位東歐王子,生病了,脆弱又毒舌。許多人把這位虛構的人物與肖邦聯繫起來,開始比較書中兩位主角和喬治·桑與肖邦之間的關係。肖邦不喜歡這種比較,他給喬治·桑寫了幾封濺滿毒汁的信,令兩人之間的關係迅速惡化。

喬治·桑的女兒索朗熱

而肖邦對喬治·桑女兒索朗熱的偏愛,也給女作家拉響了警鐘。在索朗熱和她母親的爭論中,肖邦總是毫無道理站在索朗熱一邊。再加上之前肖邦曾愛上過11歲的瑪麗亞,喬治·桑總是忍不住想,他是不是愛上了我的女兒?在肖邦拖著病體非要選擇舉辦巡迴音樂會籌款助家鄉起義的時候,最大的爭吵爆發了。喬治·桑不明白自己的在堅持什麼,她心疼肖邦的身體,但他自己不心疼。自己勞心勞力,他卻總是回以刻薄的言語。彷彿這麼多年的付出不過是白費心思。

喬治·桑

喬治·桑決定與肖邦分手,自此兩人再也沒有見面。

07 死在異國他鄉

兩人分手後,肖邦移居英國。他的朋友們指責喬治·桑,認為兩人在一起之後肖邦的病情越來越嚴重。甚至有人情緒激烈的對喬治·桑道:“如果不是遇到你,他能活80歲!”

可是,肖邦確實遇到了喬治·桑,而他那破身體真的能活到80歲嗎?

弗雷德里克·肖邦與喬治·桑

戀愛的事情,本就是男歡女愛,沒有誰能為誰的一生負責。如果不是因為喬治·桑這幾年的悉心照料,無需他操心金錢等瑣事,肖邦真的能安心寫出那些膾炙人口的作品嗎?

縱然有些冷酷,但我們卻不得不說,儘管肖邦只有30多歲,但臨終的輓歌已經開始唱誦。

弗雷德里克·肖邦

離開喬治·桑後,不愛演出的肖邦陷入嚴重的經濟困境。他那辛辣毒舌又幫他得罪了不少人,以至於肖邦想開一場音樂會都求助無門。他的身體每況愈下,在蘇格蘭休養了一陣子。然後得知了波蘭難民義演的消息,肖邦拖著病體去倫敦參加了義演,到最後一場音樂會時,肖邦的已經瘦得不到100磅了。病體支離的他坐在鋼琴前,用盡身體裡最後一絲力氣去演奏,當一曲結束,他幾乎已經站不起來了。

肖邦勉強撐過了返回巴黎的路程,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他已經油盡燈枯。

臨終前的弗雷德里克·肖邦

他僅剩的幾個朋友留在了肖邦的身邊,眼看這個蒼白的年輕人在床榻上苦苦掙扎。他們為他演奏G小調奏鳴曲,卻被肖邦斷斷續續的咳嗽打亂的音樂節奏,他低聲地嘆氣,似乎每一次都要將肺中最後一口氣嘆出來……

肖邦在痛苦中掙扎了四天,然後低聲咕噥道:“她承諾我會死在她的懷裡。”然後就再也沒有了聲息。 1849年10月17日午夜過後不久,費雷德里克·肖邦結束了痛苦的人生。

弗雷德里克·肖邦

大約有3000人參加了肖邦在瑪德琳教堂的葬禮,但是喬治·桑不在其中。

天才往往有不符合世情的古怪行徑,肖邦在其中不算是最糟糕的一個,但他那特別的脾氣還是令跟他學琴的學生們難以忍受。肖邦曾有一個學生名叫佐菲婭·羅贊加德,是個年輕鋼琴家,就對肖邦的性格脾氣進行了描述:“才華橫溢、機智過人!但你無法想像還有比他更冷的人。暴躁的脾氣如同蘇格蘭的天氣,陰晴不定。”

弗雷德里克·肖邦

至於他與喬治·桑那一段風流韻事,才子與才女的故事落得悲劇結尾並沒有出乎意料。喬治·桑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女人,她同樣才華橫溢,獨立生活,靠寫書撫養兒女。她是另一種形態的肖邦,或許沒有那麼驚才絕艷,卻更加適應社會,在巴黎文學家中混的如魚得水,一生幸福安康。我想她是愛肖邦的,只是這份愛不足以讓她失去自我,不足以讓她放棄一切只為了討肖邦歡心。而肖邦也並不是一個優秀的情人,他肆無忌憚地毒舌,令不少朋友都棄他而去,最終傷己傷人。

弗雷德里克·肖邦

肖邦更加適合一個多金的、溫婉女人,崇拜他,愛慕他,願意將他放在高於一切的地方。其實肖邦在蘇格蘭的時候,一位名叫簡·斯特靈的富有的蘇格蘭女繼承人曾經非常愛慕他,願意照顧、陪伴他。但是肖邦卻拒絕了,他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我的蘇格蘭女士很善良,但是很無聊。”他並不在乎富有安穩的生活,對肖邦而言,沒有靈魂的情感還不如不要。

弗雷德里克·肖邦

20歲離開波蘭之後,弗雷德里克·肖邦終其一生都沒能再回到家鄉。雖然他的父親是法國裔,但他卻覺得自己是波蘭人,一生摯愛波蘭,從未改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