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電影《困惑的年代》,被認為是泰國青春片的起跑點。影片以愛情為主題,通過講述一個少年的戀愛故事來展開劇情,主人公克服了愛人父親所設下的重重障礙,最終走向了美滿的結局。 13影片整體基調輕鬆詼諧,更不乏帶有自嘲意味的經典泰式幽默的橋段,與故事情節絲絲入扣。
隨後出現的《混亂的愛》、《迷茫的歡樂》、《甜蜜的他是她》、《我是男人挺好》等影片也吸引了觀眾眼球。這些影片在獲得認同和關注之後,很多導演加入創作行列。這一時期泰國王室也對電影業加大扶持力度,使得青春片發展勢頭較為旺盛,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80年代中後期。
早期這些關注青少年成長的影片,由於商業利益的驅使,大部分都是出於娛樂觀眾的目的,狂歡性質濃厚。一部分影片雖然加入了青少年因自身約束問題而誤入歧途和性別取向探索的元素,但僅僅流於表面,未能深入發掘其原因。
但初期的這些青春片中,大量音樂的使用和陪襯,成為流行一時的風潮,很多電影片未紅,歌先火,並深刻影響了此後泰國青春片的創作走向,成為泰國青春片的重要標籤。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這一時期泰國電影整體進入低迷期,原來固定類型的影片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加之好萊塢電影的衝擊,泰國電影發展受到局限。在兩次學生運動和政治局勢的變化下,現實主義創作思潮在影片中的表現逐漸增多,在此期間出現的青春片也不再僅僅是對青少年個別現象和問題進行關注,在題材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延伸。
一方面原因是因為這個時期電視的普及和家庭錄像帶的大量發行,觀眾得以用更經濟的方式觀看影像,對電影產業產生了強烈衝擊。電影如果仍然停留在僅僅娛樂大眾的表層,只會喪失更多的觀眾。在這樣的現實條件下,泰國青春片也走向了轉型,從內容上挖掘更深刻的主題。
另一方面,泰國電影政策的調整,降低進口膠片、攝影器材的關稅,創立國內電影的競爭機制等一系列扶植政策,給影片創作提供了諸多便利,這直接促使青春片在數量上和質量上的提高,代表作有《為睿智成長》、《楠愛婭》、《44班二室》、《瓶子中的時光》、《加速前進》等。其中,《楠愛婭》介紹瞭如此的觀念:“教育在贏得成功生活中顯得更為重要。父母想讓孩子進入好的學校——曼谷的大學或去國外。”
而《瓶子中的時光》則探討“孩子們如果不能在政府辦的大學中求得一席之地,就被鼓勵去上私立大學。至於他們是否對所去的院系或所學的專業感興趣則無關緊要。他們只是必須大學畢業並找到工作而已”。
這些影片將鏡頭對準教育問題,反映了教育在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對教育問題的關注也成為泰國青春片一直延續的重要主題之一。這些影片講述的故事相對浪漫輕鬆,主人公遇到問題最終也迎刃而解。電影《米娜小姐和阿瑟塔》、《短暫失去的人》、《瑭和娜苔的故事》等,則圍繞青年的情感問題展開,不僅僅講述了朋友之間的愛,還涉及到了殘疾人之間的感情困境。
《我是男人挺好》《永不停止》、《為睿智成長》、《相機快門進行曲》等影片則聚焦敏感話題,描述戀情感。此外,還有的影片講述青少年的墮落,影片《受害者》展現了青少年因觀看錄像而墮落的情景,《曾經的時光》則講述的是青少年吸毒成癮的問題,從而提出青少年該如何約束自身的思考。
這一時期的電影確立了泰國青春片的現實主義風格,和早期為了迎合青少年觀眾,通過誇張表演和單一敘事的影片有了明顯分別。電影創作們逐漸意識到了青少年消費群體的強大潛力,不斷豐富完善青春片的基本規範和元素。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泰國電影產業受到致命打擊,影片產量驟減,影院紛紛倒閉,很多電影從業人員不得不轉業尋找新的出路,一部分正在籌拍的影片也被迫擱淺,泰國電影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寒冬。
此時好萊塢電影和香港電影的興盛,更是讓泰國本土電影無處生還。面對這樣嚴峻的形勢,在內外夾擊下,一部分泰國影人走出國門,學習國外先進的電影製作技術和觀念並註入本土電影創作,在絕境中打開了一條求生之路,泰國青春片也重新煥發生機。
1998年平育·陸坦導演的《o型血》率先開闢了新時期青春片的大門,該片講述了一群大學生參加o型血液組織而發生的故事,表達了年輕人的責任與奉獻精神,同時描述了他們的友情和愛情。純白的色調,美妙的配樂,輕快的節奏,描繪出一幅別樣的泰式青春圖景。自此,泰國青春片呈現井噴之勢,蔓延至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