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宣宣娛樂
編輯丨宣宣娛樂
從小美工,一步步成為知名導演,馮小剛的發跡史可以稱得上傳奇。
不過時至今日,馮小剛的口碑似乎迎來了“逆轉”。
因為“不可一世”,讓馮小剛從知名導演,淪為了人們眼中的“過街老鼠”。
其實馮小剛之所以如此“不可一世”,與他成名前的經歷有很大的聯繫。
01從籍籍無名,到出人頭地
馮小剛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築公司做宣傳。
做宣傳工作經常要接觸藝術界的人。
馮小剛就是藉此認識了鄭曉龍。
彼時的鄭曉龍,是聞名藝術界的大導演,他的手下誕生了太多中國的“第一部”。
馮小剛的心思很“活”,懂得在恰當的時機去迎合他人。
用通俗點的話來說,就是很會“拍馬屁”。
認識鄭曉龍之後,馮小剛成了他的一條“小尾巴”。
不過真正打動鄭曉龍的,還是馮小剛偶爾展露出來的才華。
鄭曉龍成了馮小剛事業上的引路人。
他出於愛才之心,讓馮小剛“跳槽”到了他手下當美工。
到了劇組之後,馮小剛遇到了他真正的“貴人”。
這個貴人就是王朔。
當時《編輯部的故事》正要開拍,而王朔就是該作的編劇。
馮小剛的工作是美工,其實就是哪裡缺人,就到哪裡幫忙。
《編輯部的故事》劇組開工前,發現缺少畫佈景的人員。
於是他們找來了馮小剛。
看見王朔的第一眼,馮小剛就認出了這個器宇不凡的大編劇。
彼時的王朔,已經是編劇界一位響噹噹的大人物了。
在當美工之前,馮小剛一遍又一遍地拜讀過王朔的作品,甚至做到了“倒背如流”。
從那以後,王朔就成了他心中的“北斗星”。
馮小剛作品的京味氣息很重,除了在北京長大外,和王朔也有一定的關係。
一開始,王朔並不待見馮小剛,他認為這個長相“奇醜”的年輕人,太過於自來熟。
但很快,他就發現馮小剛雖然其貌不揚,卻很有思想,二人慢慢成為了朋友。
以王朔的話來說,他們兩個人是“狼狽為奸”。
在王朔的引薦下,馮小剛從美工變成了編劇。
《編輯部的故事》是國內第一部情景喜劇,這種別出心裁的電視劇類型,在上映之初就引起了收視熱潮。
而編劇馮小剛的大名,正是在這一段時間,被人們所熟知。
一部電視劇,就讓自己從籍籍無名,成為了知名編劇。
馮小剛因此徹底對王朔“死心塌地”,決心跟他“一條路走到黑”。
王朔要開公司,馮小剛就跟著他離開了劇組,兩人搞起了創作。
見馮小剛如此“忠心”,王朔也對他十分“器重”。
於是乎編劇馮小剛,“進化”成了導演馮小剛。
《一地雞毛》、《永失我愛》,在好夢影視公司的這段時間,馮小剛成了小有名氣的京圈導演。
不過馮小剛真正打響名號,卻是在“離開”王朔之後的事。
02大導演的“封神之路”
從1996年開始,王朔參與製作的電影逐一從熒幕上消失了。
原因就是他作品中的一些觀點無法通過審核。
眼見大事不妙,王朔立馬解散了好夢影視公司,還跑到了美國。
突然失去“靠山”的馮小剛,瞬間慌了神。
不過就在馮小剛手足無措之時,北京電影製片廠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北電廠長找到馮小剛,請他翻拍一部喜劇電影。
馮小剛立馬同意了這個請求,並且很快就開始了電影的製作工作。
1997年,馮小剛執導的《甲方乙方》在春節前夕登上了大熒幕。
此片一經發布,立刻掀起了觀影熱潮。
輕鬆愉快的氛圍,以及老少皆宜的內容,吸引了許多家庭,舉家進入電影院觀看。
此片很快被人們譽為內地“賀歲檔電影”的鼻祖,而馮小剛,也因此賺得“盆滿缽滿”。
這部電影的成功,也讓馮小剛摸清了觀眾的需求。
其實觀眾最喜歡的,不是到電影院思考人生,而是在熒幕之前放聲歡笑。
為此,馮小剛確定了自己的發家史,那就是“取悅觀眾”。
既然觀眾喜歡看合家歡樂的喜劇片,馮小剛便乾脆一條路走到黑。
而他這樣的決定,也確實頗有成效。
《不見不散》、《天下無賊》等商業電影,讓馮小剛徹底打響了名氣。
春節期間,帶著孩子父母到電影院的觀眾,都喜歡看一場馮導拍攝的合家歡喜劇。
而對於投資方來說,找到馮小剛拍電影,起碼也有票房保證,幾乎沒有虧損的可能。
不過馮小剛的野心遠不止此。
在他心中,拍攝這些取悅觀眾的電影,只是他實現藝術價值的墊腳石。
人在成名之後,大多會追求更高的成就。
馮小剛也不例外。
在有了足夠的名氣之後,馮小剛就轉頭拍了充滿文藝色彩的愛情片《一聲嘆息》。
這部片子講述了一個男人在“愛人”和妻子之間周旋的故事。
不過有人發現,這部片子好像正映射出馮小剛“混亂”的愛情。
03共患難,卻不同富貴
都說才子配佳人,想必馮小剛也很同意這個說法。
成為大導演之後,馮小剛馬上就開始追求“愛情”的圓滿,為自己尋一位佳人。
不過在他尋找“愛人”的時候,顯然“不記得”與他共患難的妻子正在家中苦苦等候。
在馮小剛還沒認識鄭曉龍的時候,張娣就和他結了婚。
那時的張娣,不求財、不求“色”,只是看中了馮小剛那股向上的勁頭。
雖然只能擠在一間不到四十平的老出租房裡,但剛結婚的二人過得依然很甜蜜。
張娣對他舉案齊眉,而馮小剛也對她倍至呵護。
可等到馮小剛的名氣越來越大後,他們的感情卻變了質。
1992年,馮小剛在劇組認識了徐帆。
一看到徐帆,馮小剛就被她的那股憂鬱和知性所吸引。
他四處打聽,得知了這位大美女剛從一場師生戀中脫身,此刻仍然是身心疲憊的時候。
在朋友的幫助下,馮小剛順利和徐帆走到了一起。
二人從此形影不離,成為了被人們羨慕的一對才子佳人。
不過此時,馮小剛的髮妻張娣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馮小剛的母親身體不好,先是患了癌症,而後又癱瘓在床。
作為兒媳,張娣需要同時照顧婆婆和女兒。
她不得不在兩個家庭來回奔波。
1999年,馮小剛和張娣離了婚,沒過多久就和徐帆領了結婚證。
對於自己的前妻,馮小剛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很愧疚,但就是喜新厭舊。”
那時的他,事業上正飛黃騰達,愛情也迎來圓滿。
他的心裡,也難免開始飄飄然。
而這份飄飄然,就成為了他口碑下跌的起點。
04從大導演,到“過街老鼠”
都說馮小剛事業的下滑之路,是從和萬達影業“互撕”開始的。
目中無人的馮小剛,惹錯了角色,最終“跌下了神壇”。
其實馮小剛之所以口碑下跌,確實是因為目中無人。
不過並不是因為看不起大人物,而是看不起觀眾。
2013年,馮小剛拍出了一部喜劇片《私人定制》。
不過這部電影並不搞笑,所有的段子都像隔夜的冷飯一樣,讓人提不起興趣。
但因為有許多人看電影只是看著馮小剛的名號,因此這部片子最後票房依然很不錯。
從這部電影起,馮小剛開始離觀眾“越來越遠”。
後來的幾部電影,並不像是呈現給觀眾,反而更像是拍給他自己看的。
但馮小剛雖然忽視了觀眾的需求,卻沒忘了向觀眾“索要”票房。
在電影票房不盡如人意的時候,馮小剛居然公然出言嘲諷觀眾。
拍商業片發家的導演,卻怒罵觀眾都是“垃圾”,不懂得欣賞。
這話放在馮小剛嘴裡,顯得無比彆扭。
諸如此類的言論,還引發了人民日報的批評。
然而此時的馮小剛,對於這些批評,再次擺出了“不可一世”的態度。
要么賺錢,要么“實現個人價值”,觀眾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已變得微乎其微。
不過他這“不可一世”的樣子,最終也讓他受到了教訓。
2019年,一場陰陽合同風波,讓馮小剛成為了眾矢之的,范冰冰也因合同風波而退圈。
也正是從那時起,他的口碑一落千丈,成為了人們口中的“過街老鼠”。
從那以後,凡是馮小剛的作品,口碑都“差到了極點”。
就連票房,似乎也不願再光顧這位天才導演。
結語
作為商業片導演,不認真對待作品,反而轉過頭質疑觀眾的審美。
也正是這種“吃飽罵娘”的行為,讓馮小剛“淪落”到如今無人關注的下場。
作為導演,無人關注就意味著事業將進行得舉步維艱。
而這樣的下場,也全是他一手造成。
只希望今後馮小剛能對觀眾多一些關注,也對作品多一份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