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匪獨秀? “中國第一悍匪”犯罪往事,走向“現實”的警匪片


影片《除暴》是一部以90年代中國大陸”第一悍匪”張君為原型的犯罪動作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在多地以暴力持槍傷人、搶劫銀行的歹徒張隼及同夥,被“咬死不放”的強大精神信念支撐下的警察鐘誠和他的同事們繩之以法的故事。

犯罪動作類的電影,一直都是最受歡迎的,也是最能拿得出手的一部電影,《除暴》是根據一起從未在熒屏上出現的劫匪案件改編的,所以,這部電影一開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不過,在上映了數個星期後,這部影片的口碑卻是一落千丈,在票房成績平平的情況下,人們的關注點也從影片本身轉移到了飾演反面角色的吳彥祖身上。

有擅長拍罪案動作的香港劇組,有勇於挑戰極限的演技派,再加上一個以劇本為主的導演,以及一個在大陸頗受好評的男星,很難讓人相信《除暴》會是一部普通的作品。這讓很多既想要回到真實,也想要在這部影片中,感受到那種充滿了血性與正義感的人們,感到了一絲失落與惋惜。

這部電影的長處在於節奏快,情節緊湊。有好幾個場景,都是搶劫犯搶劫的場景,都是乾淨利落,動作流暢,十分逼真。導演在佈景上花了不少心思,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就像電影裡的“除暴”兩個字,直截了當。

而本片的缺點卻有些讓人一言難盡。從影片的宣傳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除暴”活動中,兩大陣營分別為警察與悍匪。警察方面的代表人物,是王千源飾演的隊長鐘誠,而悍匪的頭目則是吳彥祖扮演的,外號“老鷹”的張隼。 《除暴》並沒有突破傳統警匪片二元對立的結構,自始至終一次正義與邪惡之間的較量,既是勇氣,也是智慧。這兩個角色,都在向所有人展示著這個世界上,善惡之爭的故事。為此,導演還特意把鐘誠安排在了電影一開始,就讓隊長鐘誠和張隼對上,確立他們之間正邪不兩立的關係。還設計鐘誠咬下張隼的一片耳朵,為最終將其繩之於法埋下伏筆。

與張隼這個大惡棍比較,本片對鍾誠這個大隊長的刻畫就過於薄弱了。看上去,鐘誠這個人,除了對悍匪團伙“咬死不放”之外,並沒有太多讓人刮目相看的地方。從電影開頭,我們就能看出王千源所扮演的是一個成熟穩重,經驗豐富的資深刑警。這種人,平日里話不多,但內心深處,卻埋著警察的榮譽以及對正義的追求。可王千源也就是一臉正經的樣子,並沒有給現場的觀眾傳達更多這個方面的信息。不知是因為篇幅所限,亦或是演技上的原因,鐘誠所扮演的角色,並不具有強烈的個人魅力,相對於其他角色,顯得有些單薄。由於蓄勢不夠,後面多場正邪人物正面對決的戲劇張力就被大大削弱了。

同樣的問題,也在警方團隊中許多人身上有所體現。在公安機關“除暴”工作中,公安機關為之付出了不菲的努力。電影可以通過簡短的文字來展示他們的人生,以及他們對於邪惡的思考,但必須生動形象的將其呈現在觀眾面前。可惜,這些演員的表演比較一般,甚至很難讓人記住他們的面孔。

正面形象的刻畫在總體上顯得暗淡無光,這恰恰反襯出反面人物得塑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無論是從劇情,還是從演員的造型,到每一個細節,吳彥祖扮演的張隼都是那麼的讓人眼前一亮。張隼的身世,包括他的家人,他的愛人,他的智慧,他的行事方式,他的所作所為,都寫得清清楚楚。吳彥祖用他精湛的表演和個人的人格魅力為這個角色增添了不少光彩,使得整個《除暴》看起來就像是他的一場個人秀。但是,個別角色的出色表現恰恰說明了影片中的角色在比例上的不平衡,在角色的創造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除暴》是一部以犯罪為主的電影,它把暴力犯罪搬上了大屏幕,展示了在中國社會背景下,警察和人民在與罪犯抗爭中的生存現狀,具有很強的主題性和很深的內涵。不過,對於警察和匪徒的形象,在塑造方面顯得有些粗糙和不夠豐滿。電影中的矛盾衝突被削弱,電影的可觀星有所下降,同時電影的質量也隨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