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如今古裝題材的劇集,大多以古偶劇佔據主流,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他類型消失殆盡。相反,似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誕生一部口碑上佳的古裝劇。
2019年的《長安十二時辰》、2021年的《御賜小仵作》,都在古裝大系中找尋獨特的風格站位。
前不久愛奇藝的自製劇《唐朝詭事錄》,大有延續這一黑馬的姿態,在懸疑探案的路子上拍得搖曳生姿,爽勁十足。而其幕後製作團隊,在國產網劇尚屬草創的2014年間出品過《靈魂擺渡》一作,在當年備受追捧。
雖然目前《唐朝詭事錄》的豆瓣評分只有7.4,可在不少劇迷看來,它無疑是近期最值得一看的劇集。
(下文劇透,謹慎閱讀)
吊人胃口的“詭事”
POST WAVE FILM
在談論《唐朝詭事錄》之前,有必要先說說它大致的年代背景。
公元710年,尚為臨淄王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除掉了韋後和安樂公主,迫使即位不足一月的李重茂退位。
李旦復辟,再次登基,而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同樣有功的太平公主更是權勢滔天。
僅兩年後,唐睿宗李旦便將皇位禪讓給李隆基,沒過多久,後者便賜死了太平公主。
而《唐朝詭事錄》的故事,便發生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爭奪皇位的這兩年。
主人公之一的蘇無名,被設定為狄仁傑的徒弟,因幫公主在旅途中尋回香奩,得到賞識,被任命為長安縣的縣尉。
而另一男主角盧凌風,則從小在太子身邊陪讀,加之出身名門,一身武藝,以金吾衛中郎將的身份管理長安防衛。
簡單來說,蘇無名是太平公主的人,而盧凌風乃是李隆基的親信。
兩人的後臺本水火不容,但卻因各自調查的案件,因緣巧合下開始了合作,並惺惺相惜,結為知己。
這樁案件便是劇集的第一幕單元《長安紅茶》。
在長安城中,不少達官貴人都迷上了一種名為“長安紅茶”的飲品,此茶不僅耗資甚鉅,極為神秘,更是數次令人莫名而亡。盧凌風探查許久,但始終無法找到源頭。
另一邊,長安城裡不少出嫁的新娘屢屢遇害,不是失踪,就是被人發現戴著古怪面具而死,蘇無名作為新上任的縣尉,首要任務便是找到真兇,破獲懸案。
經過一番調查後發現,長安紅茶和被害新娘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於是,蘇無名和盧凌風聯手到“鬼市”調查,並最終找到真兇。
劇集以每五集左右圍繞一樁“詭事”展開,全劇一共八個單元,連綴而成。
與此同時,案發地點也隨之變換,從繁華熱鬧的長安,到煙雨朦朧的南州,從瘴氣遍布的橘縣,到崇拜鱷魚的寧湖,相應的地理景觀往往令案件本身更為詭秘難測,懸疑陡升。
此外,除了睿智頑固的蘇無名,傲慢正直的盧凌風,主角團隊中,同樣不乏擅長繪畫的名門千金裴喜君、深諳藥理的費雞師,以及聰穎可愛的薛環等人。他們在無形中組成了一個探案小隊,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的冒險之旅。
奇詭民俗與驚險探案
POST WAVE FILM
其實,像《唐朝詭事錄》這類的劇集,走的便是歷史和虛構結合之路,如馬伯庸的《長安十二時辰》和《風起隴西》,既將宏大真實的歷史背景架構其上,也用瑣細虛構的微末人物穿行其間,形成一種對歷史的假想和猜度。
《唐朝詭事錄》同樣如此,它也是一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劇集,原著作者魏風華模仿唐朝志怪小說名家段成式,將《酉陽雜俎》裡的故事與探案類型以及真實歷史相互雜糅,最後形成了本劇的風格。
《少年包青天》(2000)
而過往一些經典的古裝探案劇集,大多改編自歷史上的真實人物。
比如《少年包青天》改編自包拯,《神探狄仁傑》改編自狄仁傑,《大宋提刑官》改編自宋慈。即使其中不乏虛構編織之筆,但最起碼確有其人。
《唐朝詭事錄》並非如此,不管是蘇無名,還是盧凌風,皆為杜撰,儘管劇集對他們和狄仁傑與李隆基編織關係,但在講述兩位主角的故事時,盡可以放開手腳,隨意描摹。
此外,既然角色純為杜撰,那麼可以塞進去的詭秘離奇之事,也就不受拘束了。因此,本劇的一大特色便是對民俗掌故的穿插。
《長安紅茶》一章中,蘇無名為了誘捕兇犯,安排了一場冥婚;《石橋圖》裡,極為古怪的蟲蛹“墨瘋子”成為破案的關鍵;《眾生堂》裡又將孫思邈的故事搬出來,並且還探討了違反倫理的解剖研究。
不僅如此,唐朝的官員制度及士族等級,也都潛移默化地融入在劇情裡。
蘇無名的“京官”縣尉,比起一州的司馬要更有影響力,“斜封官”作為“買官鬻爵”的產物為清流們所不齒;所謂的四大家族“崔王盧謝”,擁有比普通官員更顯赫的地位,《甘棠驛怪談》裡的一段對話,盡顯門閥等級下的仇視和鄙夷。
這是一部通俗劇的豐富性,它可以在無意間給予觀眾智識上的滿足感,也能彰顯劇集本身對於五行八作、社會制度的觀照和尊重。
同樣的,它也是讓一部歷史劇更為真實的必要條件,因為只有細節具體才能敘事清晰,只有敘事清晰方能代入無礙。
從這一點上說,《唐朝詭事錄》宛如在帶領我們遊覽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況,這裡面有文昌武赫,也有民生多艱。
但好的通俗劇又不能僅限於知識面上的花活,因為這很容易陷入掉書袋的陷阱,進而變得枯燥無味,本劇能夠讓人一直追下去,毫無尿點,在於它同樣注重探案層面的懸疑編織,和抽絲剝繭。
譬如在《石橋圖》中,一幅看似被“詛咒”的名畫,引出了多位嫌犯,有的是和畫中角色產生矛盾,有的是對名畫本身垂涎已久,但沒想到的是,最終的兇手卻是畫中之人。
而在破案期間,飛出棺材的蛾子、看似普通的琉璃瓶,以及不買梳子的家丁,都在不經意間,成為了蘇無名最終破案的關鍵。
這便是古裝探案的趣味所在,它不似現代刑偵片,用清楚明了的證據鏈,無從躲閃的監視畫面,以及血液鑑定技術作為堪破案件的強有力助手。
古裝探案的妙處在於靈犀一動,在於微妙聯想,更在於玄之又玄的推理。
劇中“最不講道理”的一次推理,發生在蘇無名第一次見到薛環時,斷定道:此少年雙眸明亮,絕非惡人。由此,排除了薛環作案的可能性。用看似沒有根據的“面相”來作為標準,這就是游離於現代科學所建立起來的一套邏輯。
放到現實中,它自然無法成立,但在影視劇中,這便是妙筆。
悲涼和荒誕
POST WAVE FILM
當然,《唐朝詭事錄》並非止步於趣味性和敘事節奏,而是在每一樁案件背後皆有人文關懷,個別案件的人性底色更值得深思。
在這其中,一是悲涼的控訴意味,另一個則是荒誕的諷喻表達。
在《長安紅茶》和《鼉神》這兩樁案件中,幕後的真兇雖然貪欲橫流,手段殘忍,但他們並非毫無理由的犯罪,而是出於無奈之舉。
《長安紅茶》中的縣令,本為前朝貴族出身,可為了出人頭地,同樣需要寒窗苦讀。等他好不容易考取功名,並勤勉為官時,卻由於殘疾不被重用。所以他才想利用長安紅茶牟取暴利,控制朝野。
這種虛妄的權利欲,在《鼉神》一篇裡的幕後黑手身上同樣如此,他則是由於面部醜陋,不為朝廷重用,所以用邪教控制一方水土。
而在《甘棠驛怪談》裡,這種悲涼感從個人的貪念,轉變為原生家庭所帶來的絕望。
劉家三兄弟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便無法躲避命運的悲劇。母親因為生育老三難產而死,不僅如此,老三更是因為弱智和無法行走,遭父親遺棄。
成年之後,生性殘忍的老大,隱忍善良的老二和無知獸性的老三,開始靠著一間荒廢的驛站殺人斂財,最終在蘇無名的探案後敗露行跡。
如果說老大最後伏誅罪有應得,那麼老二的悲劇人生則讓人動起了惻隱之心。
不過,在整部劇的八個故事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石橋圖》和《眾生堂》。
在《石橋圖》中,王勁松飾演的“南州四子”之一鍾伯期,在知曉命不久矣時,竟然為了虛妄的名氣,打算將畫中所有的人一一殺害。
然而他最後卻得知,自己的絕症竟是誤診,之前所殺的數人也都無辜罹難。
而一直想要加入“南州四子”的富商,在得知真相後,深感“塌房”,竟差點懸樑自盡。
“名士”背後的虛妄和可笑,在這個故事中原形畢露,它讓我們看清了所謂的名士也不過是凡人,他們為聲名所累,甚至因聲名而犯罪。
《眾生堂》相比之下,要更讓人觸目驚心。范明飾演的醫學怪才孟冬老為了治愈橘縣當地人的風疾,竟然手段殘忍地殺人解剖,用人體骨架研究療法。可他從不認為自己有錯,因為雖然殺害數人,但他卻可以拯救更多的病人。
這便是醫學裡面極為重要的倫理問題,即為了治愈某病,是否可以選擇犧牲極個別人的生命?
答案自然是否定,但對於某些醫學狂人來說,他們並不以為然,在他們眼中,生命的價值可以用數量衡量。可事實上,一旦將功利性納入醫學倫理時,所造成的影響將是恐怖的,這就意味著個體生命將屈服於群體意志。
當然,《唐朝詭事錄》並不是一部嚴肅的道德倫理片,它無意將命題挖掘得如何深刻,而是通過極具觀賞性的故事將問題拋到我們面前,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
從一點來說,它倒有點像蒲松齡的《聊齋誌異》,詭異古怪的故事背後,盡是荒誕悲情的人間寓言。
而人間寓言的背後,往往是世間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