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個影片真的不能以常理去評價。梵高的傳奇,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對於一個頂級畫家的所有想像。
梵高的扮演者是羅伯特·古拉奇。
用梵高的風格來敘述梵高的經歷,確實能給人以一種動感十足的畫面感。但過於注重繪畫性,也使這部片子失去了電影的色彩,一張臉乍一看很美,但在表達人物情緒的時候,卻難免會出現一些僵硬和軟弱無力的情況。如果說之前還能從靜態的圖像中體會到畫家的激盪情緒,那麼現在真正開始活動,就會讓人覺得“暈”了。
技術含量
一幅難得一見的名畫
《至愛梵高》給所有人帶來了一場視覺上的盛宴,在《至愛梵高》中,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種“梵高畫風”中,哪怕是對梵高的風格一無所知的人,在觀看完這部影片後,也會第一時間意識到,梵高的畫作,是一幅完整的油畫。從畫面的藝術化表達來看,這部影片無疑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影片。這部電影,是由英國的一群演員組成,將梵高的形象,完美的演繹出來的。
雖然有了“底稿”,但這部影片還是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125名全球藝術家及漫畫家,以120張梵高的真跡及800張個人書信為基礎,用幾年時間,用純手完成6.5張作品,平均一秒鐘12張,完成了這個95分鐘的動畫電影。 《至愛梵高》的幾位畫師,雖各有各的畫風,但在影片中,卻全部以“梵高”的身份出現,並以梵高的筆觸來描繪梵高的一生。我們認為,若無一批對梵高非常了解、非常喜愛的觀眾作為後盾,這樣一部耗費時間、精力的影片是很難拍好的。
這部片子的畫面很有感染力,高度模仿了梵高的畫作,開頭是梵高的《星空》、《夜晚露天咖啡座》和《夜間咖啡館》,用梵高的畫作作為背景,為這部片子做了鋪墊。只有這種灼熱的色彩,才能將梵高心目中的巴黎,還原的淋漓盡致。
稍有不足
劇情不夠緊湊,用油畫畫的臉很難表現出角色的微妙情緒
一部優秀的影片,其風格應該是清晰的,如果是情節的話,那就要講述一個精彩的故事,如果是恐怖的話,那就要營造出一種懸疑的氛圍。在豆瓣的評分中,《至愛梵高》被歸為故事,傳記,動畫三大類。影片將梵高筆下的情景角色“復活”並延伸出來,讓現實生活中的繪畫變得“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的確是一部“動”的繪畫影片,但是作為一部劇情片,其敘述方式過於單調,使得影片的劇情走向有所鬆懈。
《至愛梵高》中有一段關於梵高哥哥的信件傳遞的情節,影片講述的是阿爾芒·魯林,他非常勉強地承擔起了他爸爸交給他的使命。在傳遞信件的時候,青年遇到了梵高臨終前的幾個重要角色,其中有心理醫生加西,有醫生的可愛之女瑪格麗特,有拉烏旅店老闆娘的女兒,這些角色與梵高臨終前的故事有了聯繫。阿爾芒·魯林在傳遞信件的時候,對梵高的觀感就發生了變化,並變身為“偵探”,試圖弄清楚梵高究竟是死於自己之手,還是死於他人之手。
雖然第一眼看上去很漂亮,但想要將人物的情緒表達出來,還是有些勉強。而在這一幕的記憶中,這一幕就像是一幅純正的油畫,用一種淡淡的“濾鏡”,將這一幕襯托得更加生動。梵高的顏色是動態的,如果將一副畫作放在美術館裡,人們能感覺到畫家的情緒,而一旦畫作開始移動,人們就會被那不斷翻滾的鮮豔顏色給“暈”掉。
它確實是個“粉絲電影”
也許,這個片子真的不能以常理去評價。梵高的傳奇,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對於一個頂級畫家的所有想像。藝術家是一群被“邊緣化”和“神話”的人,他們總是被冠以“孤獨”和“瘋狂”的稱號,越是與眾不同的經歷,越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傳說,越是符合“藝術家”的身份。就這樣,人們找到了梵高,將他從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變成了一個代表著藝術的人物,人們一次又一次的向他致敬,追憶著他,讓他成為了所有人心目中最受歡迎的梵高。
《至愛梵高》更像是一場腦殘片。梵高是如此的出名,以至於人們都喜歡他把自己的雙耳砍下來的狂野行為,讚美《向日葵》的熱情和自由,人們對梵高的欽佩早就變成了一種普遍的看法。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梵高的狂熱愛好者,所以他們能一直撐到現在。這幅畫的構思很有誠意,也是這部電影的一個亮點。但從梵高的繪畫風格中提煉出來的東西,卻失去了他自己的風格。
雖然大部分人都不認識梵高,但他們都是梵高的崇拜者。文靜而感性的凡·高既是那麼的幸運,也是那麼的不走運,被歷史化,被通俗化,與群眾產生了感情的共鳴。不過,梵高的這番話,在場的人都聽得懂麼?隨著這部電影的火爆,梵高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人人心裡都藏著一把火,旁人只能看見煙霧。”每個閱讀梵高作品的人,究竟在梵高心裡看見了一團火焰,抑或是我們自己給自己造成的一團虛幻的煙雲?一個畫家,第一是個人,是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不應當被人們帶著“瘋子”的有色眼光看待,更不必被人們奉為“天才”的對象。就像電影裡酒店老闆娘說的那樣:“他就是一個會畫圖的普通人。”——張馨心(藝術史專家)
獨一無二
這次,是梵高,他對生命的熱愛
梵高是一個自相矛盾的人物,在他的作品中,太陽花像火焰一樣,有著豐滿的線條和濃重的顏色。就是這麼一位充滿活力的藝術家,最後竟然選擇了自殺。電影也是從梵高的死亡開始的,但從梵高的作品中提取出來的畫面,卻充滿了對後世人們對梵高的喜愛,比如加歇博士,他一定是對梵高的喜愛到了極致,所以他會一張一張地複制他的作品。 15個不同國家的125名藝術家用他們的愛心將梵高重新塑造成了一個卡通形象。愛情是對生命的一種引導,深厚和真摯的愛情也賦予了梵高另外一種生存的方法。
電影中,兩位講述人對梵高的評價各不相同,但都將他描繪成了一個愛生命的人。葛西博士的女保姆鄙視梵高,抨擊他與紈絝子弟嬉戲,並對上帝出言不遜。梵高的粉絲們補充了一句:“目睹了那些可憐的礦工,他無法理解為什麼上帝會讓地獄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他因為同情心而生氣,也因為同情心而被牽扯進了社會的最底層,悲天憫人的貧窮讓他丟掉了自己的教學工作。
梵高的油畫不斷被拍出高價,他的名字被更多人所知曉。但這裡面的誤解實在是太多了。例如認為梵高成為藝術家,是因為發狂。但實際上,想要創作出一幅偉大的作品,必須要有規律,只有瘋狂的時候,才能表現出一片混亂。梵高曾經在一所醫院裡抱怨過,他患有一種瘋狂的疾病,讓他失去了繪畫的能力,而勞奧女士則說,文森特在酒店的晚年變得更加平靜,更加沉穩,這就是他創作出這些作品的原因。
“他一定是發狂了,”加歇大夫說。多年後,美國的心理學者馬斯洛,在提出“需要等級”的時候,將梵高描述成了一個有能力突破等級限制的人,並稱讚他在沒有達到最低等級(身體和安全)的情況下,提出了更高等級的需要(更高等級的需要)。馬斯洛將梵高列為了“自鳴得意者”,不過所謂的“自鳴得意者”,都是有良好的心態和成就的,梵高雖然在後世名聲大噪,但也曾有過“自鳴得意”的時候,文森特也曾被逼到了絕境。
影片對馬斯洛的學說作了一個側面的說明。 《至愛梵高》向我們展示了一位與歐文·斯通筆下美國現代小說家《梵高傳》中所描繪的凡高人物。哥哥蒂歐在為文森特提供生活費,畫畫費用的同時,還對他傾注了全部的愛心。梵高的作品能被世界所認可,多虧了他嫂子在他死後的不屈不撓的工作。還有蓋甚博士和他的女兒。他們對梵高的熱愛和尊敬,已經足夠支持他達到自己的高度,達到自己的高度。
看了《梵高傳》的讀者們不禁會想,梵高的熱情與天賦就像是天上的北斗星,很多低級藝術家都被女人追求過,為什麼他沒有在一群女人中間遇到一個衣食無憂的女人呢? 《至愛梵高》向我們作出了積極的回答,嘉吉女士每天都在他的墓前為他獻上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