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有一部武俠電影風靡全國,達到萬人空巷的程度。
有人說這部電影完成了他們最初的性與暴力的啟蒙,無數孩童因為這部電影決定離家出走,踏入前往河南嵩山學習武術的路程。
這部電影就是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
說起這部電影的輝煌,那就不得不提他的票房,1毛一張的電影票,累計票房達到了1.36億。
如今再看《少林寺》的劇情,也許略顯俗套和簡單。
但其對打斗場面的完美還原,至今都難有電影超越它。
動作也許質樸,但遒勁有力,不亂方寸。
拳、腳、刀、劍、槍、棍、索、鞭、鏢一應俱全。
出演的演員都是實打實的武術練家子。
在那個淳樸的年代,大反派王仁則將牧羊姑娘高高吊起,醉醺醺的喊出“野味”的情節更是讓人浮想聯翩。
年輕的武術冠軍李連杰通過這一部影片橫空出世,一夜爆紅,成為萬千少年心中的偶像。
這部電影給無數孩子造就了一個有關武俠,有關電影的夢想。
頭冒煙,腳踩坑,除惡揚善,匡扶正義。
誰不想成為英雄呢?
若干年後,當年那些模仿少林寺一招一式的孩子們裡,真的有兩個人走上了電影的道路。
那就是王寶強和大鵬。
一
1982年,就在《少林寺》上映的同年1月,中國吉林省集安市的一個小平房裡,降生了一個男孩,若干年後,他以一個新晉草根導演的姿態,拍了一部混搭的,喻意不明的英雄電影《煎餅俠》,票房頗豐。
這個男孩,便是大鵬。
大鵬出生的3個月後,另一個男孩降生在河北邢台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家裡世代務農,這個男孩從未上過學。
在此後的人生中,每當填到學歷這一欄,他都感到窘迫和心痛。
2003年12月13日下午,第40屆電影金馬獎頒獎典禮在台灣舉行,這個幾乎沒有上過學的男孩獲得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開啟了他作為演員的生涯。
這個男孩叫王寶強。
小時候,常有人問大鵬,你的理想是什麼,大鵬總會回答他是“和尚”,這源於《少林寺》對他的影響。
不大的集安只有一家影院,裡面播放的永遠只有三部片子《地道戰》《少林寺》《地雷戰》。
在那個娛樂項目貧瘠的小城裡,電影成為了大鵬不多的樂趣,翻牆看《少林寺》成為了他消磨時間的好辦法。
裡面的動作台詞,他都記得非常清楚。
為此,他還特地報了一個武術班,在那個班上,勤奮又聰明的大鵬是副班長。
後來大鵬靠著學習的那點皮毛功夫“行俠仗義”,被師父教訓了一頓。
一個小英雄的自尊心被無情踐踏,熱血沖頭,自此他決定退出“江湖”,不再沾染是非。
就這樣,大鵬武俠大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了。
距離集安1400多公里以外的邢台,王寶強的生活並沒有這麼如意。
如果想形容王寶強的童年,那隻需要一個字,就是窮。
冬天家裡燒土炕,為了省煤,只燒熱床中間那點位置。
上學需要10塊錢學費都需要低聲下氣的張口去借。
農村的勤勞是代代相傳的,農村的艱苦也是代代相傳的,而這代代之間連接的是“人丁興旺”。
王寶強的姥姥家有6個女兒,奶奶家有4個兒子。
整整10口人,托舉出了王寶強父母結婚時的那間小房子,伴隨的還有4.5年才還得清的飢荒。
背朝黃土面朝天,這條限定的軌跡在王寶強8歲那年發生了改變。
那年,他在村里看了電影《少林寺》,自此以後茶不思飯不想,就想著要習武,拍電影。
所以說,人的夢想往往來的沒有什麼道理,甚至不太現實,至於實現與否,即看努力,也看造化。
“我要去少林寺習武,拍電影”,他對父母說。
確定目標的那幾日,他憋著勁兒討好著媽媽,夜裡腦子裡迴盪的都是《少林寺》的插曲。
“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王寶強夢了幾個晚上,父母就商量了幾個晚上。
農村孩子乾一輩子又有什麼出路呢?算了,讓他去吧。
一個普通的清晨,王寶強拜別父母,哥哥姐姐,坐了自行車,火車,汽車,輾轉來到了少林寺的門口。
拜別時,王寶強曾做過很多承諾,也在腦中暢想過諸多畫面,都與成功,與好日子有關。
我要賺錢啊,以後娶媳婦蓋房子不用父母操心。要賺錢啊,多蓋房子,不能讓姐弟幾個像爸爸的兄弟那樣,因為房子打架。
再不濟,也能強身健體,學一身好本事,比種地強就行。
當他頂著晚霞站定到少林寺門口時,發現真的少林寺與電影裡千差萬別,一種幻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衝擊著他。
心裡對未知的恐懼壓住當初的那份衝動。
這就是以後要習武的地方了嗎?到這就能拍電影了嗎?
至此,他們一個放棄了武術,一個朝著武術頭也不回的狂奔而去了。
這時候的他們距離拍電影十萬八千里呢?
二
與王寶強的一根筋不同,大鵬愛折騰,有文藝細胞。
武術夢夭折後,他還學過二胡,學過小提琴,學會繪畫,說過相聲,無一例外的沒有進展。
唯獨值得拿出來說說的,就是大鵬自小就有的編劇情能力。
他騙過同班同學自己的舅舅是孫悟空,編的有模有樣;還畫過自己人生第一個漫畫連載作品《無常傳》,一個和尚的武俠故事,這些小打小鬧是他童年的寶貴財富。
後來人生的每一次前進彷彿都在延續兒時的創作,有些偏好就像是骨子裡的東西,丟也丟不掉。
人生無常,大腸包小腸。
整個集安市裡能報的興趣班,大鵬都有嘗試,但有一項樂器,老師都找不到,那就是吉他。
也許是沒有專業的吉他老師打擊他,大鵬後來成為了集安市彈吉他最好的人,自封的。
失去了專業人士的打壓,大鵬最青春稚嫩的日子都貢獻給了音樂。
組樂隊,玩搖滾,創作歌曲,叛逆過,瘋狂過。
他小有名氣,僅限於家鄉集安,和一路以來就讀的學校。
在音樂的這片海裡,他是可勁兒的扑騰啊,但激起的水花,就像一粒小石子落入了大海。
這段經歷被他後來拍成了電影《縫紉機樂隊》,反響不錯。
2003年,王寶強在台灣領金馬獎的時候,大鵬正在北京的某一唱片公司交錢,三萬八千塊。這錢一交,他就是能發專輯的專業歌手了。
然而現實情況是,他被騙了,連攢帶借的3萬多塊錢打了水漂。
其實交錢之前,大鵬母親曾帶著他找大仙兒算了一卦,看看這筆錢應不應該交,結論是交。
大仙兒說,這筆錢對大鵬的命運有決定性作用。
果然,大鵬決定老老實實上班了,他開始落地了,要賺錢了。
大鵬開始北漂的時候,王寶強正是好運降臨的時候,在此之前,他受了大苦。
《霸王別姬》裡面有小孩子學本事的片段,清晨練基本功,練不好就要挨鞭子。裡面的師父不苟言笑,下手極重,嘴裡念叨著“要想人前顯貴,您必得人後受罪。”
王寶強每次看到這個畫面都會流眼淚,因為這和在少林寺練武的日子太像了。
寺裡的前三年是素質訓練,夏天4點,冬天5點,跑步爬山,從少林寺跑到封登市或從少林寺跑到達摩洞,里程相當於半個馬拉松。
每天都會跑的衣服濕透,而這只是訓練開始前的熱身。跑完步,還是練下盤的基本功夫,踢腿、劈腿、馬步、虎步、撲步,每天加一點強度。
一開始腿疼腳疼,每天兩條腿僵的打不直,脫襪子還沾著血,沾枕頭就睡,到後來韌帶撐開,下腰自如,腦袋能鑽到褲襠裡。
若干年後,電影《泰囧》裡,王寶強飾演的角色有一記從天而降的腳法令人捧腹,用的不正是少林寺練的基本功嗎?
三年之後又三年。
第二個三年,王寶強苦練了套路,專攻醉劍。小有所成後,他加入了武僧團,時不時的可以出去商演,賺上一點錢。
這六年,他學到了功夫,也認清了很多現實。
首先自己長的矮又不好看,要當演員是很難的,每次寺裡來劇組挑人都選不上自己;其次,不是來到少林寺就能拍電影,要拍得到北京的一個廠子門口蹲活兒。
抱著拍電影這個簡單的想法,王寶強開始了北漂生活。
北漂的日子艱苦又重複,蹲活,去工地打工,吃饅頭省錢,漫無天日的等待。
幾個人守著湊錢買的bb機,等著招群眾演員的消息。
人的機遇有時候就像烏云密布的天空乍現了一條透著金光的縫。
王寶強的機遇等來了。
三
2000年,李楊導演的作品《盲井》開拍,原定出演“元鳳鳴”的學生被老師扣在學校考試,不得已在北影厂的門口挑選群眾演員。
導演在幾十個跑龍套演員的試鏡裡一眼相中了因為飢餓而喪眉耷眼的王寶強。
在後來的拍攝進程中,導演曾很滿意的念叨:
“農民的小孩演這個農村的小孩,怎麼看怎麼像。城市的小孩怎麼演也不像。”
本色出演,是王寶強在這部電影裡表現出來的。
也許是天分,之後的每一部,大家都會說,這是本色出演。
人生的第一部作品遇到李楊導演是何其的幸運,甚至可以這麼說,是李楊導演賦予了王寶強的演員生命。
做演員很重要的一點是在入行的時候有一個好老師,養成好的表演意識和工作習慣。
這些,李楊導演都教會給王寶強了。
演戲要生動,不要裝,生動就是剛摘的黃瓜,頂著小黃花和刺,一口一聲脆響。
他的生動連科班出身的段奕宏都羨慕。
更重要的是,李楊教會了他自信,帶他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以前的王寶強,遭受過太多的冷眼和嘲笑,一個土不啦嘰的小孩子能干成什麼大事。
當影帝?天方夜譚。
但一部好的作品,一個好的導演教會王寶強,口音,容貌,身高,出身都不能影響一個人演戲。
表演的天地無比廣闊,對角色的塑造本就不是千人一面的。
當然王寶強的成功還在於他的老實,能吃苦。
拍《盲井》的時候,環境及其艱苦,常常在煤礦底下一呆就是十幾個小時,劇組人員都沒有保險,甚至在某一次拍攝完,煤礦真的坍塌了,礦工兩死四傷,人死拿錢了事,與電影裡拍的一模一樣。
拍著拍著,就有人員扛不住跑了,王寶強挺到了最後。
機會來了,得把握住啊。
《盲井》獲獎後的幾個月,馮小剛打通了王寶強的電話,一個真正讓他紅遍大江南北的角色正等著他,那就是《天下無賊》裡面的傻根。
王寶強走上坡路的時候,大鵬還在人才市場裡轉悠。
這偌大的北京,能找個什麼工作啊。
一直想唱歌的大鵬曲線救國,做了搜狐音樂頻道的實習編輯,崗位是臨時的。
每天就是複制粘貼,把紙媒的信息挑揀後拼接,粘到自己負責的頻道上。
一個月800塊工資,房租花了600。
大鵬在搜狐乾了十幾年,從臨時編輯幹到了《屌絲男士》的導演。
這種看似不可思議的晉升全憑他自己的撿漏能力和被拋棄的危機感。
《明星在線》的主持人拉肚子了,他臨時頂替,從臨時頂替幹到常駐。
節目要改版,沒有自己位置了,那就自己策劃一個節目,從策劃到文案到剪輯到主持,自己全部包攬,那個節目是《大鵬嘚吧嘚》。
大鵬想紅,這是毋庸置疑的,不紅就沒有話語權。
在網絡娛樂節目做主持的那些年,他和成百上千的演員、歌手打交道,他撰寫文案,巧取標題,只為增加自己網站的點擊量。
這些努力造就大鵬極佳的網感和娛樂敏銳度以及策劃製作節目的能力。
這些能力幫助他生產了一個播放量以億為級別的短劇《屌絲男士》,並成功進入“名”演員行列。
至此,在大眾眼裡,王寶強是草根,大鵬是屌絲。
四
兩人就像約好了似的。
屌絲男士大鵬在2015年上映了自導自編自演的電影《煎餅俠》,而後一年,草根演員王寶強拍攝了《大鬧天竺》。
兩個都是小人物變英雄的電影。
在相同的時間節點,兩人年少時因《少林寺》萌生的英雄夢,有關除惡揚善的樸素願望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
只不過結果差強人意。
在時隔8年後,兩位導演又不約而同的捲土重來,送上了遠強於之前電影的作品。
一個《保你平安》7.7分,一個《八角籠中》7.5分。
這兩個人太像了,他們都因為《少林寺》有個武俠夢。
都出身底層,受人冷落與白眼,都不要面子,把自己的醜態和窘態表現給觀眾。
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努力,沒有機會也要自己創作機會。
在他們身上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命運不會辜負每一個認真而努力的人。
你是否能到達夢想的彼岸,還要看能堅持多久。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