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影史点映票房纪录,它很火,但我看不下去


中国影史点映票房纪录被最新上映的电影《孤注一掷》打破。

这部影片除了拥有优秀的票房和口碑之外,还引发了不少争议,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点映场排片量的问题。

电影上映之前的全方位营销,无可否认地为影片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从题材到角色,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几乎所有的点映场次在各大影院中座无虚席。

然而,今年夏季院线电影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评价时而高涨,时而低落,口碑随时可能逆转。

可以观察到,无论是口碑优良还是热度高涨的影片,都只能迎合部分观众的口味。

很多观众依然无法接受即使是非常火爆的电影。

在电视剧领域中,相对于电影而言,这种现象更加严重。电视剧拥有更大的观众基础、更低的观看成本和更高的观看自由度。

然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仅仅由观众个人的喜好所导致。

每年都会有人发帖讨论那些在过去火爆一时却让人无法继续观看的剧集。

大致有四种类型的剧是在帖子中被提名次数最多的。

古偶仙侠剧和现代偶像剧属于第一类。

超过50%的剧都是这个类型的。

代表作品包括《花千骨》、《香蜜沉沉烬如霜》、《古剑奇谭》以及《亲爱的热爱的》等。

古装宅斗宫斗剧属于第二类。

《甄嬛传》,《知否》和《延禧攻略》是频繁出现的作品。

权谋群像剧是一种具有宏大背景和复杂人物关系的第三类剧。

比如,《琅琊榜》和《庆余年》就是两个例子。

都市励志剧是第四类。

《欢乐颂》、《三十而已》和《我的前半生》是典型的代表作。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剧集都能够保持严密的逻辑和高品质,有些剧集可能观众无法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差劣之作。

尽管观众对不同题材有着各自不同的喜好,但这只是表面原因。

剧集内容本身是导致爆剧难追的原因之一,其中包括剧情、人设、选角和造型等方面。

这类像仙侠剧的剧集,在剧情上很容易出现设置撞击的场景。

主要是,仙侠剧的主角通常具备能够毁灭或拯救世界的力量,在爱恨情仇的纷争中经历着个人角色的转变。

其次,人物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颠覆与重构。

最终,结局必然包含一段奉献苍生奉献为祭的升华部分。

上述发展路径包括了《花千骨》和《香蜜沉沉烬如霜》这两部剧中主角的故事线。

大多数仙侠剧都采用相似的架构,以至于套路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观众对这类题材的期待值降低是由于剧情的相似性所导致的。

因此,多数观众会选择在第一集甚至是几秒钟后就放弃观看。

主要在于主角的成长线足够励志,这是都市励志剧的关键所在。

为了彰显这一观点,剧情的冲突和戏剧性必须更加激烈且引人入胜。

因此,偶尔会出现情节过于夸张以至于让人觉得虚构程度太高的情况。

尽管《三十而已》后期剧情变得离奇荒诞,但却引发了巨大的观剧热潮。

以女性为中心,关注了她们在婚姻、生育和恋爱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三个主角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解决了小三的问题,他们中的一个爱上了比自己年轻的绿茶男子,并且另一个变成了备胎级别的海王。

如果小三不能引起足够的憎恨和打击感,那它可能永远无法引发什么轰动。

一部原本以女性为主题的励志剧,如今转变成了当代两性关系的图鉴。

观众中途离场再合理不过了。

往往是由于开头剧情,才会使逻辑严密的古装群像剧劝退观众。

这种剧集背景宏大,要描绘人物需要耗费很多篇幅,因此开头的节奏相对较缓。

观众在理解人物关系时会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因为这涉及到许多细节,这从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理解难度。

就《琅琊榜》而言,要完整介绍其中的角色关系,光是用三集都不一定够。

《欢乐颂》也是由正午阳光出品的作品,当年在网络上热度非常高。

这部戏以女性为主角,但由于几个男性角色的作用,导致了许多观众的失望而选择离开。

一个自诩为小包总的人,每次亮相都毫不自知地更加爱慕油腻。

另外一个人缺乏边界意识,特别喜欢在他人生活中指手画脚的就是魏渭。

如果没有喜欢的角色设定,仍然可以通过剧情来追逐;但如果有讨厌的角色设定,甚至多看一秒钟都是在对自己施加刑罚。

如果角色的设定很出色,但是选角不合适,那将不仅仅影响观众的视觉体验。

如果一个角色的设定与角色本身不符合,或者与另一个主角之间没有建立起情感共鸣,观众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弃观看。

观众对角色的理解与是否贴合选角有关。

当然,在选角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是选角导演。选角导演承担着最大的责任和压力。

目前,在影视行业中,常见的做法是调整角色以适应演员,而不是更换演员来适应角色。

在电视剧中,很少见到像《封神》这样的作品,它不仅通过大范围角色海选,还专门开设训练营进行培训。

国产剧上一次进行如此大规模的选角培训计划,还是《红楼梦》剧组拍摄时期。

即使演员拥有讨喜的人设,贴脸演技也无可挑剔,但如果造型过于惊艳夺目,观众也会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而拒绝观看。

张震当年转战电视剧领域,与倪妮搭档出演了仙侠剧《宸汐缘》。

张震和倪妮的演技在线,剧情也很吸引人,确实火了一阵子。

观众在欣赏剧照后,发现男神的风采与过去不同,有些陌生了。

许多人在连续剧尚未开始之前就选择了离开。

张震的演技出人意料地像整容一样,使得这部剧评分达到了8.3分。

尽管如此,仍有观众宁愿放弃享受“真香”的感受,也不愿迫使自己忍受妆容的困扰。

还有一些观众无法接受该剧,并非因为创作方面存在问题,而是由于观众与剧集之间存在认知上的差异。

对同一部剧,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可能会给出截然不同的评价。

对于年仅十几岁的青少年而言,观看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与那些三四十岁的成年人所体验到的感受截然不同。

观众的阅历逐渐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接触现实社会并逐渐了解阶层矛盾。

通过积累认知经验的增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接受各种角色,并且逐渐消除对不同角色的认知差距。

很少有电视剧能够解决这种认知时差的问题使观众始终感到新鲜。

反观当初引起轰动的剧集,却没有及时追随潮流,现在回头来看,却感到无法再投入其中。

无法接受的是,无论是妆造、演技还是剧情,全都不令人满意。

好剧和爆剧之间的区别显而易见。

一些爆炸性剧集仅仅是迎合当时审美趋势的结果,是电影电视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它亦有可能是某一剧种的先驱者,其创作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许多未成熟之处。

后来者在此后的发展中逐渐超越了这一类型的剧,然而在当时,它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因为情感的力量超过了审美,所以很多观众会不断回味这部剧,而并非仅仅因为它的质量优秀。

对于那些错过了当时影视环境的观众来说,他们无法真正理解为什么这部剧会如此火爆。因为他们没有亲身体验到当时的氛围和情绪。

观众的审美观在当今影视环境中领先于过去,这可以被视为一种认知差距。

此外,在之前总结榜单中,我们提到了宫斗和宅斗剧在上榜次数最多。

观众无法忍受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认知上的差异。

重心放在观众生活环境和剧情背景设定所显示的价值观上的差异。

剧中的价值观设定让观众难以认同,同时与剧中角色产生共鸣也不容易。

在角色身上无法体现的是婚姻观和恋爱观这一现代观念。

因此,对于一些接受过现代思想教育的观众来说,他们很难赞同《甄嬛传》和《知否》中人物的行为。

无法体会的是,女性在一夫多妻、嫡庶分明以及皇权倾轧的社会环境下所承受的悲惨命运。

既然设定都无法顺利应用,剧情怎么进行呢?

除了剧本和认知观念之间的差异,还有一个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长视频受到了短视频的崛起所带来的冲击。

在短视频平台上,观众所能欣赏到的,无疑是剧集中最精彩的片段。

通过这个片段,观众对剧的期待值被大大提升。

观众们发现被吸引去追剧的剧情并不像片段那样具有吸引力。

便毅然放弃观看整部剧,转而只观赏剪辑的片段。

几乎每集都有被剪辑出来的部分,这也是爆剧的特点之一。

观众只需刷一下短视频,剧情就会被完全揭示,因此再去追剧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而且,不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观看到最精彩的剧情,还可以充分利用时间,无需订阅会员。

反骨的情绪往往会在面对强烈的安利时被激发出传播学里所谓的“超限效应”,即越是强烈推崇,观众越会产生逆反心理。

同样的原因也会导致观众对营销过度的剧集产生反感。

有些人喜欢影视作品,而其他人则可能不太欣赏。然而,无论如何,这是一种艺术形式。

好剧并非必然是爆款,而且并不能迎合每个人的口味。

为了迎合观众们的不同喜好,影视艺术进行了分类。

而观众对剧集的评判是一种集体进步,表现在他们对剧集的理性审美意识的提升上。

希望未来的爆剧都能成为精彩之作,而所有优秀的剧集能够进一步提升。

请在评论区分享你最不能接受的爆炸性剧集以及其原因,大家积极参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