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最大胆的尺度,终于还是来了!


看多了微博升堂,互联网围观,终于等到家暴问题被搬上大银幕!

而且,这对家暴夫妻跟我们想象中很不一样——

家暴男陈均(吴昱瀚 饰),在家围裙一系,男德指数拉满。

在外是温文儒雅的大学副教授,就差把体面二字刻在脸上。

受害者徐敏(佟丽娅 饰),也不是什么娇妻小白兔,相反,她有能力、有野心,是当代独立女性的典范。

世俗眼光里,俩人幸福登对,以经济能力衡量的话,恐怕女方才是更强势的那个。

当一个“大女人”以家暴为由起诉一个“好男人”时,身边人做何反应呢?

不仅没有同情与支持,反倒不缺质疑和打压。

起初,甚至连女主律师都共情男主:

陈均有你说得那么不堪吗?

极具迷惑性的施害者,博不到同情的受害人。

电影上来就碾碎我们的刻板印象:

家暴的发生不以外在条件为转移,它并非只是“贫贱夫妻”“男强女弱”的专属,而可能遍及任何家庭、任何关系与任何人之中。

想到这,我顿时领略了片名的深意。

为什么不是《她经过风暴》?因为这不是一场对「她」和「她们」的审视与旁观。

家暴和「我」息息相关,离「我」近在咫尺——

《我经过风暴》

提及家暴,我们总会脑补一些血腥残暴的画面。

但《我经过风暴》对肢体暴力的刻画,十分克制。

一来,家暴男的打法特别阴险。

陈均懂医,在家暴时会用毛巾裹着自己的拳头,尽量不造成皮外伤。

嘴上说着一时冲动,下手又挺知轻重,持续殴打徐敏三年,验伤从未达到轻伤级别。

高智商犯罪,让本就发生在私密空间的暴力更加难以取证。

二来,“看不到皮外伤”的设定,几乎就像一个隐喻——

身体的伤痕只是家暴中最浅层的表现,真正刺痛的,是精神上的内伤。

当电影中迎面出现婚内强奸时,我受到不小冲击。

面对家暴男寻欢求爱,徐敏脸上写满厌恶与冷漠,事后独自干呕。

一看就知道,这种情形已经数不清第几次发生。

不表现任何反抗,但无言的顺从,反而更能反映她心理的受损程度。

在我们的社会氛围里,对别人家里的事不愿干涉,对卧室里的事更是讳莫如深。

女人的羞耻心,缝住了自己的嘴,也独自内化了这份巨大的摧残与伤害。

但电影撕开了婚姻这层遮羞布,让家暴里隐藏最深的伤害得见天光,用文明且坦荡的眼光来正视这份隐晦的罪恶。

对于院线电影来说,观念进步真的很大!

看的时候,一再感慨女性导演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捕捉能力。

细腻笔触,精准勾勒出一个女人在家暴深渊里几近溺毙的状态,看得我内心幻痛。

电影后期的徐敏,与开始那个职场飒姐判若两人——

精致的指甲油被一点点扣破,指甲钳剪进肉里,流血也不自知。

很克制的血色,却有着钻心的疼痛。

也许她并非不自知,而是故意为之,她需要这疼痛,提醒自己还活着。

比疯女人更可怕的,是内心一片死寂的女人。

其实徐敏并没有沉默,她竭尽全力地反抗过。

只是她低估了现实的重重阻力——

司法上,取证困难。

历经调解、开庭,一次又一次的“证据不足”将她打回原状。

生活中,孤立无援。

“夫妻打打闹闹很正常”“过日子嘛就是这样”“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离婚说出去多丢人”……

这样的苦 口 婆 心,不必步入婚姻,相信人人都可以信口拈来一长串。

它们如此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将一位女性的呼救声逐渐淹没。

女人被打,跟家庭和后代比起来,就变成要随时让位的“小事”了。

相比司法困境,落后的意识反倒将女人禁锢得更深。

原本以为故事的终点是徐敏离婚胜诉,摆脱家暴男,但《我经过风暴》走得更远。

一个反转,将家暴问题剖至更深——

徐敏为了孩子主动回归地狱般的生活,女人的母性会将她拉回拼命逃离的牢笼。

犹记得一幅画面,“温馨”得骇人。

暖黄灯光下,孩子看到爸爸妈妈重新在一起,又恢复了往日的天真快乐,家暴男则一脸怜惜得抚摸妻子头发。

只有徐敏眼神空洞地呆坐在那,灵魂早就不知去了什么地方。

全家人的“其乐融融”,建立在她的牺牲之上。

背刺律师,态度反复,让徐敏成为不完美受害人。

但这正是我最佩服的一点,电影没有为了博取观众同情,而毁掉人物的真实性。

现实不是爽文,身处其中,才知道所有事情都是连锁反应,任何选择都伴随着巨大代价。

相应的,家暴男陈均也并非变态工具人,反而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

打完之后立马认错,事后会对徐敏百般体贴,造成日子还可以继续过下去的错觉;

强烈的嫉妒心和占有欲,在他看来是爱的表现,问题全推到对方身上。

他也懂得利用人性,让孩子和家人成为拴住女人的绳索。

什么父亲,能让儿子跪着举牌发朋友圈啊!

认真反思,坚决不改。

每次打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情理解释。

加上吴昱翰这种普通又无害的脸,放大了陈均的可怜可信,掩饰了他的可憎可恨。不说跟他有过幸福回忆的徐敏,就连观众也容易对他掉以轻心。

救…冯远征之后,家暴代言人又出现新品种。

新时代的安嘉和,更需加倍警惕!

而等艾丽娅饰演的陈均母亲出场,电影从家暴现象进一步深入到了家暴成因——

她身上的烟头烫痕化成了对陈均的棍棒教育,棍棒教育又催生了陈均对妻子和儿子的拳头相向。

所以你看,家暴具有代代相传的“基因”。

这个基因,并非生物上的遗传,而来自社会和家庭氛围的言传身教。

当视角转向孩子那一刻,家暴显露出更为惊心的面目。

儿子跟着爸爸,学会了施暴;

女儿跟着妈妈,学会了合理化暴力行为。

家暴的影响绝不止于一对成年人之间。

更可怕的是,它在不知不觉中,扭曲了下一代对爱与关系的认知。

当一个父亲当着儿子面怒揍母亲并嘶吼“学着点”,这种隐形的暴力传递让人不寒而栗。

若没有及时的矫正和干预,家暴就像一个“诅咒”,随着生命共同繁衍,无止无休。

家暴比普通暴力更复杂的地方正在于此:

生活的千丝万缕、人性的错综复杂把受害者缠在原地,甚至可能连司法都难以搭救。

而《我经过风暴》让我们意识到:受困于牢笼,并非只因受害者一个人的懦弱。

电影从相对温和的开场,一步步走向残酷与暴烈。

最终通过一场心痛难忍的庭审,帮助女性发出诘问:

家暴受害者难道只有无限忍受和忍不了反杀这两条死路吗?

始终没有放弃徐敏的人,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北漂律师,李小萌。

心气高、性格执拗的她想要死磕徐敏的案子,只是理想撞上南墙,发出稀碎的回响,让她深深领教了社会的无奈。

她们间,是girls help girls,也是不同代际女性之间的对话和互鉴。

年轻一代的女孩,更早地意识到了独立的重要性,但仍旧无法逃脱社会的陈旧规训。

小萌一心想靠自己闯荡出一番事业,妈妈却劝她早点跟富二代男友结婚。

徐敏作为过来人,职场上替女下属挡酒,生活里教小萌照顾自己。

她身上,有种被训练出来的宜人的女性特质。

完全不同的两代女性,被相似的东西束缚。

徐敏就像小萌的镜子,让她提前感知到了一些身为女人的残酷处境。

而小萌的成长,亦成为徐敏重生之路上的那道光。

故事最终从伤痛中淬炼出了希望——

关于自我实现,关于亲密关系,下一代女孩必将走向一条更加清醒强大的路。

全程看下来,《我经过风暴》既没有消费受害群体的苦难,也志不在制造焦虑和对立,而是给我们传递分辨的智慧,逃离的勇气,以及重来的决心。

无论戏里的徐敏与小萌,还是戏外的女性创作团队和女性家暴亲历者,都在体现girls help girls。

让我们擦亮眼睛远离暴力,教我们爱人之前先爱自己。

真诚的女性表达,建立在扎实的创作手法之上。

100+真实案例,10万字案件详情,大量田野调查奠定了电影的现实主义气质。

不夸张,不悬浮,用手术刀般的锋利视角,划开家暴这个被熟视无睹的顽疾之下的疮痍,同时让我们看到前进的方向所在。

法律在进步,社会对于家暴的认知也需要这样的作品来及时更新。

家暴并不是什么被亲密关系遮蔽的“家务事”,是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警惕的犯罪行为。

多一次看见,多一次发声,也许就少一次受害!

很欣慰,在大银幕久违地看到了一次有诚意且有魄力的女性主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