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油平台變身海底生態樂園 保留或移除?陷兩難

分享本文


▲除役鑽油平台化為「海底生物天堂」 拆不拆陷兩難。(示意圖/記者賴文萱翻攝)

●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曹可芝 編譯;許祖菱審校

一座座的鋼鐵巨獸在海中升起,從建置完成的那刻開始嗡嗡作響,掘出源源不絕的石油—海上鑽油設備是20世紀的工業奇景,同時象徵著人類從大自然豪取的化石能源,以及對海洋的無情破壞。

隨著開採結束,或投資不符效益而關閉,愈來愈多鑽油平台來到除役階段。它們本應拆除,還給海洋一片寬闊,但也有生物學家不贊成拆除,因為它們已成為大量生物定居之處,成為海洋中意外璀璨的一角。

珊瑚礁生物的海中綠洲

美國國會1984年即簽署法令,承認鑽油設備帶來的生物、社會與經濟效益,鼓勵發展人工珊瑚礁。美國安全與環境執法局(BSEE)還為此制定「Rigs To Reefs」(從平台到珊瑚礁)計畫,推動海上石油與天然氣平台生態系的相關研究。在墨西哥灣,已有573座鑽油設備被認定為「人工珊瑚礁」,有一些甚至納入國家海洋保護區的範圍。

「每平方英吋都覆蓋了生命,」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海洋生物學家勒福(Milton Love)向《國家地理》分享鑽油平台海底的奇景:「有時候,魚群多到視線無法穿透牠們看到平台本體,非常非常驚人。」

「若移除平台,可能會殺死上千萬隻棲居在鋼筋鐵骨裡的生物,我想這是個悲劇。」勒福說。

《衛報》報導,美國第一座的海上鑽油平台就建在加州外海,當時是1896年。在1967年至1989年之間,鑽油平台進入大量建置期。加州外海有27座石油或天然氣的平台,目前只有15座仍在運轉。

▲珊瑚礁生物的海中綠洲。(示意圖/記者陳韋男攝)

鑽油平台海底的生態系「潛力驚人」,藤壺、貝類、海葵等很快就會附著在複雜結構上,魚群隨之而來,偶爾還有海獅出沒。根據勒福2014年研究,鑽油設備的「生產力」有時比天然的珊瑚礁多出約27倍,換句話說,每單位面積所孕育的生物數或生物佔用面積比珊瑚礁高出數十倍。

另一個研究指出,某些石斑魚在鑽油平台產卵的數量是珊瑚礁的10倍至100倍,推測是天然珊瑚礁附近的漁業活動較多,成魚大多被抓走了,在平台附近反而安全。

勒福還做過另一個研究,他和其他科學家將一部分魚群移到11公裏外的天然珊瑚礁,卻有高達1/4的魚遊回鑽油平台的老家。

另一考量:長久留存也有環境風險

加州正在決定聖塔芭芭拉海域霍利平台(Platform Holly)的未來。他們要考量的事情還包括海上航行的安全、景觀等問題,也有環境人士擔心砷和鉛等有毒物質未來可能洩漏到海洋

加州土地管理委員會(California State Lands Commission)資深律師法貝爾(Joe Fabel)表示,考量海水侵蝕、金屬腐蝕,再加上這些生物的重量,如果沒有對應的維護措施,平台可能會在50到100年內崩壞,屆時將有發生災害的風險。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專欄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標題:鑽油平台變身海底生態樂園 保留或移除?陷兩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爲,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