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華誼兄弟的“倒台”,並非偶然,結局早已註定


文|宣宣娛樂

編輯|宣宣娛樂

90年代,港圈群星璀璨,從英皇走出了一個個巨星,劉德華、成龍、謝霆鋒……

在國際上大放光彩,為公司帶來數不盡的財富,且長紅不衰。

彼時的大陸,娛樂業尚處於摸索時期,沒有哪個經紀公司敢與英皇比肩。

而華誼兄弟勢如破竹,由廣告業轉型,為內娛輸送一大批新鮮血液,其中不乏周迅、李冰冰、楊穎這些後來的“頂流”。

直接獲益者,無疑是創始人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倆。

那時的他們風光無限,享受“群星追捧”,王中磊更多活躍在熒幕前,因此得了個“內娛教父”的名號。

事實證明,在時代的浪潮下,無人倖免,這位曾經資本大鱷,幾經沉浮,輝煌不再。

娛樂圈的世態炎涼,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1.

王氏兄弟,不完全等於白手起家,軍區大院的背景,已經勝過一大批創業者,因為擁有比資金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資源、人脈。

不同於哥哥性子頑劣,常被父親用棍棒教育,王中磊自小就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享受更多寵愛,也難怪他這樣評價自己:“我一直是個很有自信的人。”

只不過,王中磊的叛逆期來得有些晚,上大學期間,他熱烈愛上了電影,沉醉於鏡頭藝術中,早早就有了開影視公司的想法。

空有一身理想抱負自然不行,所以他只能一邊做夢,一邊生活,畢業後順利進入機關工作,端起了人人羨慕的鐵飯碗,朝九晚五,日復一日。

直到,哥哥王中軍帶著勤工儉學攢下的10萬美元,留學歸國,兄弟倆一拍即合,創立了“華誼兄弟”廣告公司。

憑藉過人的商業敏感度,王中軍發現銀行標識一個商業契機,因為那時的美國,但凡稍有規模的企業,都完成了統一標識,國內尚未普及。

兄弟倆在各大銀行推廣,並得到官方認可,公司成立不到一年時間就拿到上萬個網點企業形象訂單,中國銀行、中石油等大型企業也接連將訂單交給了華誼,沒幾年時間,便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

資金到位,王中磊的影視夢不再是幻想。

首批投資的電視劇《心理診所》,沒有掀起什麼水花,後來逐漸將目光鎖定到一些潛力導演身上。

其中不乏同為大院子弟的薑文、陳凱歌,先後獻出《鬼子來了》《荊軻刺秦王》,這些主流電影,在百姓中不討喜,個人特色濃烈,所以票房慘淡。

令王中磊沒想到的是,無意間投資的一部影片,竟賺得盆滿缽滿。

2.

一部《甲方乙方》,讓馮小剛擺脫“馮褲子”,一躍成為馮導,迎來事業高峰期,成為圈內的當紅炸子雞。

坐擁名利,卻還拿著微薄工資,心裡難免不平衡,華誼兄弟的出現,完美解決了他的困惑,財大氣粗,直接開出400萬年薪。

他們的共生關係,奠定了華誼進軍影視業的基礎,也是中國電影的福音。

一部《沒完沒了》,斬獲5000萬票房,無論在當時還是幾十年後的今天,都是不錯的數據。

馮小剛則精準拿捏觀眾口味,創造獨屬的“馮氏喜劇”。

風格平民化,聚焦百姓生活,觀影無壓力,葛優、傅彪,一個個自帶喜劇色彩的演員加盟,總能為影片錦上添花。

王中磊評價:“觀眾想看什麼,他就拍什麼。”

確實,只要有觀眾緣,基本等於有票房,有票房也就有利益。

《大腕》《手機》《天下無賊》,幾乎無一扑街,馮小剛成為華誼兄弟一張不可替代的王牌,牢牢把握市場命脈。

導演到位,設備齊全,這時候缺乏的是一些實力派演員,王京花的加入,彌補了華誼的空缺。

“大陸第一經紀人”的名號,並非空穴來風,眼光犀利、毒辣,在挖掘潛力新人方面有一手,李冰冰、宋佳等人,就是她一手推起來的。

經過她的運作,華誼陸續簽下夏雨、關之琳、劉嘉玲等人,後來周迅、陳道明、黃曉明、鄧超等演員先後加入,雲集大半娛樂圈,最多有近300人,實力不容小覷。

明星眾多,資源分配成一大問題,於是,就有了一個個女星爭相往王中磊“生撲”的場面。

3.

作家劉震云有次到馮小剛工作室串門,看到王中磊在邊上打電話,話音一個比一個曖昧,好奇問了一句。

結果王中磊把電話遞了過來,對面女人嗲聲嗲氣,一口一個“中磊哥哥,人家想你了”,嚇得劉震云口吐芬芳。

對於這些鶯鶯燕燕,王中磊的態度很顯然,那就是不拒絕,作風豪邁,絲毫不顧及世俗的眼光。

在黃曉明的牽線搭橋下,楊穎順勢簽約華誼,成為力捧的新星,在電影發布會上,王總親自下場,公主抱起楊穎,原地旋轉,事後直接登上熱搜,被網友爭相討論。

不光是楊穎,其他許多鏡頭前的女神,到了王中磊著,都會主動低頭。

李冰冰主動獻吻;

與章子怡同擠一張凳子;

和周迅舉止曖昧,贈送價值百萬的項鍊;

一左一右,被美女環繞,爭相敬酒。

其中,與霍思燕的緋聞傳的最兇。

在很長一段時間,霍思燕是王中磊身邊的香餑餑,出席各大社交場合,總少不了她的身影,就連在大合照中,也是妥妥的中心位置。

一度被誤以為“小三要上位”,成為華誼老闆娘,出軌傳聞鬧得沸沸揚揚。

甚至在生日當天,華誼小公主王文也公開內涵:“先別過生日了,趕緊學會怎麼做人。”

滿滿的諷刺,像極了為母親打抱不平。

家外彩旗飄飄,家內紅旗不倒,王中磊曖昧新聞不斷,但從未傳出過離婚的消息,可謂是活成了男人羨慕的樣子。

他的影響力絲毫不遜色於頂流,到哪都享受著明星的噓寒問暖。

兒子王元也熒幕首秀,簡單的一則宣告,引發了能與“何榜”媲美的評論區,吳京、何炅、章子怡、蘇芒……大半娛樂圈跑來祝福。

上個真人秀,嘉賓大三,黃磊特地詢問口味;

另一檔奶爸綜藝,賈乃亮一口一個“王總”稱呼,不斷傳授經驗,生怕懈怠;

上一秒還瀟灑放鬆的陳赫,聽到王中磊的名字後,瞬間變得拘謹。

豪車、豪宅,這些自然不在話下,兄弟倆一個紙醉金迷,一個迷上藝術,花費幾億元買下梵高真跡。

其實,光鮮亮麗只是表面,暗地裡早已危機四伏,華誼兄弟也沒能逃過盛極必衰的定律。

4.

王京花的出走,是華誼面臨的一個轉折點。

由於不願自家藝人淪為“賺錢機器”,利益發生衝突,她帶著十多個藝人出走,跳槽對手公司,殺了個措手不及。

這對於重度依賴明星的華誼來說,無疑是大放血。

關鍵,他們並未意識到事情嚴重性,公開回應:“華誼公司沒了誰都可以。”

果真,周迅、李冰冰,一個個選擇自立門戶。

而曾經帶來巨大利益的馮小剛,近幾年也走下坡路,頗有江郎才盡的架勢,影片口碑不佳,在“中年疼痛文學”的風格上一去不復返。

觀眾欣賞不來,自己倒沉醉其中。

電影《手機2》的宣發,牽扯出震驚內娛的“陰陽合同”,又給華誼兄弟一次重擊。

范冰冰的名字成了敏感詞,此後多年“泯然眾人”,隨著新片上映,只能祈禱在國際上鬧出點大動靜。

堪稱經濟支柱的影視模塊不復從前,漸漸走向蕭條,戰爭大作《八佰》、青春片《小小的願望》,接連宣告撤檔。

先前打造的電影小鎮等實景娛樂,在疫情的打擊下,收益遠不及預期。

明星待遇更是天差地別,黃曉明感慨:“以前人家求我拍戲,我可能都不一定接,現在我去求人,人家也不一定會用我。”

這又何嘗不是王氏兄弟的處境呢?

股份暴跌,兄弟倆負債超過十幾個億,王中軍迫不得已,變賣家產。

王中磊也沒好到哪去,參加英皇舉辦的晚會,還不如身邊的古天樂,更靠近C位,與輝煌時期,沒有可比性。

而當初說要把華誼經營成百年老店的話,在如今看來,像極了笑話。

盛極必衰是常態,但華誼走向落寞離不開“影視寒冬”的到來。

流量明星接踵而至,自立門戶,成立工作室,“背靠大樹好乘涼”被推翻,到直播間賺吆喝,照樣掙的盆滿缽滿。

當然,華誼並非走投無路,他們也在嘗試轉型,進軍直播界,一展宏圖,至於結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成為下一個“新東方”,也說不定。

結語:

同樣是娛樂公司巨頭,英皇做到了“長盛不衰”,而華誼危機四伏,大批藝人出走,兩種截然不同的境遇,引人深思,或許利益從來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