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性價比極高的影片,有喜劇,有眼淚,值得買票。韓國版本里有的,本部影片也有,但比起韓國版本,更加貼近生活,更加人性化,也更加符合中國人,女主的表現讓我大開眼界。我不知道的導演是不是跟我一樣,覺得中國影片不如韓國的,這件事很難接受,但在這種巨大的落差面前,我們這些後來者卻又無可奈何。且不說主題與禁忌,就說同一個投資公司,同一個片子,韓國導演和中國導演各拍一版,你覺得誰的片子更好看?假如兩個影片都在影院放映,你會選擇先看哪一個?
在這種情況下,理性會認為韓國版本的影片品質會更好一些,畢竟在這個時代,影片的品質是很重要的,但正所謂“經驗之談”。這是我在觀看本部影片後最大的感觸,與韓國版本一模一樣,既有笑點,也有眼淚點,還有最讓人喜歡的笑中帶淚。唯一的區別就是,韓國版的“情緒溢於言表”比較虛偽,很容易讓人走神。而國內的版本則是含蓄的感情,幽默的本土化,情緒的積累是清新的,更加的貼近生活,更加的感動。
在同時觀看了兩個不同的影片後,我更傾向於中國版的,幸運的是,兩個版本我都看過,所以我不會因為親身經歷而錯過本部影片。而更令人欣喜的,則是我們首次意識到,國內影片也能勝過韓國影片。只是很可惜,這部影片的作者是一個韓國人,其實中國也不是沒有好的導演,只是好的劇情實在是太少了。
與韓國版相比,陳導的影片在感情上的表現,這就是中國人的情懷,無論是家庭,朋友,都是如此,中國人都喜歡一個“收”字,所以越是濃烈的感情,往往會被隱藏得很好,因為他們不會表現出來,所以才會產生矛盾和衝突。只有“和解”才能化解這種矛盾,正如本部影片所講述的那樣。與家庭,愛人,情敵和夢想的和解,而這都是通過返老還童這一段帶有奇幻色彩的劇情來實現的。假如讓你再來一次,你會不會給自己一個和自己和解的機會,然後更加努力的去愛、去生活,這就是這部影片提出的問題。
在影片的結尾處,母親對自己的兒子說,即使時光倒流,她也會選擇這樣的方式。也就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種隱晦的感情,所以最後一段中,母子倆的表白看起來如此動人。韓國版裡的那對母親和兒子的表白也很感動,但不至於流淚,而中國版的那一幕,卻是讓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韓國版本的劇情發展方向充滿了諷刺和刺激,而中國版本的劇情發展方向卻是滑稽、溫暖和情感的自然而然表現。如果說韓國版本是通過敘述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的話,那麼中國版本就是通過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親情,友誼,愛情。
其中最讓人難忘的一段,就是“情敵大媽”在醫院孤獨的去世,韓國版本是家人圍著棺材吃肉喝酒,而中國版本是醫生對李俊和大爺說,在大媽的手機裡只有你們二人的電話,雖然兩個版本都很感人,但很明顯,中國版本的情感表達要細緻得多。另一個令人難忘的小細節,就是女主變成小姑娘後的一個片段,20多歲的小姑娘在公共汽車上刷卡,結果還是顯示“老年卡”,惹得觀眾哈哈大笑。類似的笑話,在很多影片中都能看到,比如《還珠格格》中的一幕,而電視劇中的狗血情節,則會與影片中的角色產生一定的聯繫,這種做法不但能增加喜劇效果,還能增加角色的親和力,給人一種很好的代入感。
在本部影片中,楊子姍的表演是一大看點。韓國版女主的演繹方法,借鑒了老一輩的演員們的動作和口吻,再加上她獨特的“二”。楊子姍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韓國版本的老太太,言行舉止都很獨特,很好捕捉,而本部影片中的老太太,她的言行舉止都很獨特,很難捕捉到任何的細微之處。楊子姍在盡量模仿歸亞蕾的手勢和語調的情況下,也會參考一些老前輩們的手勢和言語,並以這些為依據模仿韓國版女主,使得這個人物顯得格外的鮮活,絲毫不遜色於韓國版女主。最關鍵的是,楊子姍長得可比韓國版女主漂亮多了,在這部戲中,她已經徹底擺脫了之前那種“女漢子”的模樣,簡直就是一位真正的仙女,那種氣場,讓任何一個男人都無法抗拒。
在我看來,好的影片值得反復觀看,例如,當我情緒低落的時候看《喜劇之王》;當我回憶起年輕的時候看《心動》;當我在過聖誕節的時候看《真愛至上》;當我感到寂寞的時候看《月亮上的男人》;當我喜歡上一個女孩的時候看《戀戀筆記本》;當我被感情困擾的時候看《藍色情人節》;如果說哪部影片用來思念母親,我第一個會想到本部影片,特別是在醫院的時候,母親與兒子的那段談話。他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感謝的話,他特意把她請來去看這部影片,當影片開始播放時,他偷偷地轉身,告訴她:“媽媽,這些話也是兒子想說給你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