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有一部國產片,拍出了這群人


國產影視劇被詬病最多的一點,就是懸浮。

明明是一個普通的外賣員,卻獨居外灘豪華單間。

裝修和擺飾,都透著滿滿的文藝氣息。

脫下外賣員的衣服,恨不得直接參加偶像男團。

編劇對於普通人的理解,真的是空中樓閣。

類似這種脫離現實的情節,比比皆是。

真實逐漸在公眾視野中隱去,徒留一片虛假的繁華。

那怎麼拍才能不懸浮?

這部新片就做了典範,寥寥數筆,就呈現了外賣員這一群像。

難得的走心之作,今天就讓魚叔來說說——

《我在祖國送外賣》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騎手數量已達2000萬。

接近澳大利亞整個國家的人口。

每天,我們都能看見無數的外賣騎手,穿梭在大街小巷。

但,以他們為主角的影視作品,幾乎沒有。

《我在祖國送外賣》則填補了這一空缺。

這部紀錄片,分為三集,《藏地騎士》《海陸人生》和《暖城》。

分別選取了國內三個城市,通過三組不同的騎手日常,鋪陳開來他們的生活圖景。

最讓魚叔大開眼界的,是《藏地騎士》。

主人公是一位拉薩的外賣騎手,尖參才讓。

看這部片之前,魚叔很難想像,在海拔3600米之上的高原送外賣是怎樣一種狀態。

有需求的地方,就會有外賣。

當地的牧民,想訂一束鮮花。

廟裡的僧人,想喝一杯奶茶。

外來的遊客,急需一瓶緩解高反的氧氣。

尖參才讓,就是這樣每天飛馳在這裡,滿足各種需求。

比起其他內陸城市,他所要面臨的困難更多。

這里地廣人稀。

有些訂單需要長途跋涉,才能送到對方手裡。

這里道路崎嶇。

山路、小巷還算好的,面對廟里高聳的階梯,只能下車徒步攀登。

更嚴酷的,是這裡稀薄的空氣。

在高原送貨,很容易缺氧。

就說那個高反客人的急單。

尖參才讓為了盡快將氧氣瓶送到客人手中,一路狂奔沖向旅館。

得知沒有電梯,馬不停蹄地爬上5樓,將氧氣瓶送給客人。

單是及時送到了,自己卻累到缺氧。

不得不靠在欄杆邊大口大口地喘氣。

尖參才讓說起自己為什麼做起外賣員。

一方面,是為了養家。

孩子出生後,想多掙一點錢。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見識更多的人和世面。

他說自己坐不住。

不怕勞苦,只想多做點事。

完成一單又一單的外賣,是他的征途,也是他的歷練。

這是獨屬於尖參才讓的騎士精神。

如果說,尖參才讓做騎手是生活和信仰的融合。

那麼,《海陸人生》的老葉,則是為了追求一種自由。

他所在的溫州洞頭,是一片安逸的海島區。

外賣騎手,其實只是老葉生活的一小部分。

白天,他有著一份穩定的工作。

下班後,才戴上頭盔,在小島各處飛馳人生。

騎著車,迎著風,感覺是挺好的

特別是晚上,人少的時候很舒服

老葉其實不是本地人。

他來自於內陸,卻愛好釣魚。

他是一名垂釣高手,對各種魚類如數家珍。

十年前,他決定來到海島生活。

甚至考取了釣魚教練證,在海島上收起了徒弟。

人們常常在抱怨生活的一成不變。

卻總是缺乏勇氣,無法向前邁出一步。

老葉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自由和改變並非遙不可及的夢。

正如他在紀錄片中所說——

反正海上飛,陸地上飛

其實,都在飛

當然,老葉的自由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擁有。

更多的外賣騎手,則是為了生活奔波。

《暖城》的故事,發生在中國的極北之地,漠河。

冬天最低氣溫跌破零下50度,在這兒算不上什麼新鮮事。

極寒天氣中,在外待一會兒都凍得要命。

這里外賣員的裝備也不是我們常見的雙輪電瓶車,而是四輪車。

低溫環境下,車子耗電速度快。

地面被冰雪凍得結結實實,翻車、撞車都是常事。

冬生和曉梅,是一對結婚5年的騎手夫妻。

和大多數年輕夫妻一樣,他們也要面對貸款等一系列的現實壓力。

好在,兩人相互扶持之下,再艱苦的生活也有了慰藉。

趁著送單間隙,冬生會帶著食物來到約定的地點。

兩人擠在小小的四輪車中,邊吃飯邊互相打趣。

這是獨屬於兩人的溫暖時刻。

掙錢,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他們為了目標奮鬥的韌勁。

有目標,有動力,也有相互支持的伙伴。

再怎麼辛苦,也可以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天南海北的三個故事,各有人生的三組騎手。

紀錄片的形式,最大程度上捕捉了他們的生活細節,還原了他們身上動人的煙火氣。

《暖城》中,就有許多讓普通人破防的段落。

冬生一邊在家算著賬,一邊計劃著年底出去旅遊。

曉梅一聽,條件反射地拒絕了。

我不玩,我要攢錢

鏡頭一低,拍到了她的手機殼。

上面貼著舊舊的透明膠布,還有一張大大的貼紙:

搞錢要緊

兩個主人公,既不避諱自己的「窮」,也不顧忌自己的「出糗」。

為了給媳婦鼓足希望,冬生定下了目標:每天跑100單。

本想附帶了一句俏皮話——

每天保證一百單,跑不到就挨揍。

結果尷尬地發現,「挨揍」倆字不會寫。

於是,便想著用圈圈代替,糊弄過去。

曉梅看不下去,直接搶過來要自己補上。

結果自己也提筆忘字。

還手機搜了一下,才想起來。

生活從來不會像影視劇裡那麼精緻、理想。

粗糙與意外,才構建了日常的可愛與驚喜。

當然,內容上的質樸,並不妨礙拍攝上的獨具匠心。

《我在祖國送外賣》針對不同的故事,選擇不同的講述方式。

盡可能拉近觀眾與被記錄者的關係,找到每個段落獨有的鏡頭語言。

就拿《暖城》來說,冬生和曉梅關係中的「暖」是故事的核心表達。

在具有電影質感的大前提下,創作者差異化的色調選擇,是其突出主題的重要手段。

空曠的雪原,目所能及之處全是皚皚白雪。

伴隨著氣象廣播的背景音,揭開這座城市的底色,冷。

這種色調,也突出了極端環境下送外賣的艱辛。

當畫面切到夫妻兩人同框時,整體色調則會變暖。

營造出一種溫馨美好的舒適感。

這種冷暖變化的反差感,觀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影片情緒上的變化。

到了《海陸人生》,影片則是就老葉的雙重身份整起花活。

全片以三個篇章呈現,從站長視角到徒弟視角,最終落回主人公視角。

視角的轉換伴隨著信息補全,逐漸向觀眾呈現出完整且真實的老葉。

影片以很巧妙的方式,區分開他者空間和自我空間。

頭盔上的護目鏡,正是實現這一目的的關鍵。

老葉打開護目鏡,是他取餐、送餐以及在生活中的狀態。

這時,片中場景以紀實的形式呈現

而當他疾馳於公路,戴上護目鏡時。

BGM響起,周遭的環境音逐漸消失。

伴隨著旁白加入,老葉進入了純粹的自我空間。

這樣的設計,也與他嚮往自由的心態完美契合

說到最絕的鏡頭語言,當屬《藏地騎士》。

不同於常見的紀錄片表現手法,創作者偶爾會在拍攝上帶一點意識流。

從而將人物的刻畫,推向心理寫實的高度。

最令魚叔印象深刻的一幕。

尖參才讓在電瓶車沒電的情況下,堅持要將外賣送到客人手中。

昏暗的畫面中,隱約能看到遠方的山和墨藍色的星空。

一馬,一人,一道光。

嘚嘚的馬蹄聲,配上悠遠的配樂。

頃刻間,孤身送外賣的情景,充滿了一種神聖的儀式感。

然而,尚未走到目的地,手機就傳來取消訂單的聲音。

與此同時,響起了尖參才讓的獨白——

我不認識扎妥

但我知道

他取消訂單一定是有原因的

慈悲、善良、勇敢、關愛。

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導演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充滿信仰的人。

他與拉薩這座城市相得益彰。

靈活的拍攝手法,目的都只有一個——

記錄下真實生活的同時,也讓觀眾能夠與故事中的人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而作為當下社會最忙碌、艱辛的群體之一,無論對待生活還是工作,他們都表現出極強的韌性。

就像老葉,擁有極強的時間管控能力。

做了一年多的外賣員,超時訂單的數量一隻手都數得過來。

比較有挑戰的,是當地漁民的預訂單。

不過這對於老葉來說,也不在話下。

他會提前溝通好漁民上岸時間和餐品放置地點。

也會提前來到商家,叮囑餐品按時完成。

確保客人能夠在辛苦一天之後,吃上一口熱乎飯。

不僅如此,老葉還「管得寬」。

他會叮囑商家注意客人的飲食習慣。

甚至連如何打包能避免食物滲漏,都要仔細交代。

其實,這些本來不關他什麼事。

就連站點的站長都對此頗為感慨——

「我很少見一個外賣騎手,那麼愛操心的」

作為個體,他們的力量或許並不宏大。

可當他們投身於工作,卻能為每一個細節負責。

這,就是獨屬於他們的高光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