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冬至。每逢冬至,家家戶戶都會吃湯圓、拜拜以求來年補財庫、期盼好運,也感謝神明過去一年的辛苦保護。而在台灣的澎湖地區每逢冬至,必備一種非常特殊的應景食物「雞母狗」。雞母狗是什麼?為什麼澎湖人到了冬至都要必備雞母狗?趕快來看看特殊的飲食文化小故事吧~下載食尚APP,天天免費抽大獎!
澎湖人稱冬至為「冬節」
二十四節氣裡的最後一個節氣「冬至」,是先人們用來預測來年氣候的重要節氣,俗話說「冬節佇月頭,欲寒佇年兜,冬節佇月中,無寒佮無霜,冬節佇月尾,欲寒佇正二月」。澎湖人稱冬至為「冬節」,是很重要的民俗節日,在過往每逢冬節,家家戶戶會為了過節而忙,通常在當天有祭祖拜神等隆重活動,也有為了祭拜準備的應景食物,是小孩們期待的重要節日之一。
澎湖冬至必備「雞母狗」
在澎湖,過冬至的傳統習俗有捏雞母狗、包菜繭(菜幹)、搓圓仔等。雞母狗和菜繭的外皮材料相似,做好後一同用蒸籠蒸熟;雞母狗是有各種造型,而菜繭像極了放大版的水餃,外觀與台南菜包、客家豬籠粄頗像。菜繭口味分成鹹、甜2種,鹹的包高麗菜或筍絲、肉絲、蝦米等;甜的則是包炒過的花生碎與二砂糖相混為餡。
▲「雞母狗」是澎湖人過冬至時不可或缺的應景食物,有各種造型,不論其形狀為何,一律稱為「雞母狗仔」。(圖片來源:《古早味台式點心圖鑑》)
看更多:全台只有澎湖吃得到!當地人暗示「何時吃你的炸棗」,原來是「這意思」
將粉糰捏成牛羊豬等
「雞母狗」是雞,還是狗?以前澎湖人不是出海捕魚,就是在自家附近飼養家畜,生活物資缺乏,雞鴨魚肉也不是人人都買得起,遇到節慶需要拜拜時,會利用菜繭剩餘的粉糰捏成「雞母狗」來當祭品,祈祐六畜興旺。「雞母狗」可捏成人偶、蔬果等形狀,動物造型有牛、羊、豬、魚、雞、鴨等,不論其形狀為何,一律稱為「雞母狗仔」。大小約一個雞蛋,還會點上紅色食用色素沾喜氣,唯獨「豬」不能妝點,因為傳統俗諺說:「豬若點紅,查某綴別人」。
▲利用菜繭剩餘的粉糰捏成的「雞母狗」大約一個雞蛋的大小,可捏成人偶、蔬果、牲畜等各種形狀。(圖片來源:《古早味台式點心圖鑑》)
▲製作者會在雞母狗的表面妝點一些色彩,表示喜氣,唯獨豬的身上不能點顏色。(圖片來源:《古早味台式點心圖鑑》)
雞母狗可煮甜湯或放鹹粥
為了讓雞母狗定型,避免蒸後癱軟,不會用全糯米,而是用蓬萊或在來米,這也是為何口感與一般軟糯的糯米皮不同的原因。「雞母狗」怎麼吃?通常會直接煮甜湯或加鹹粥一起煮。再傳統一點的人家,還會上市場指定要「補財庫」,補財庫中有3種不同造型的粉糰,圓球代表「圓滿」,圓餅狀代表「錢」,片狀中間有兩個凹洞代表「庫」,透過這些捏塑的習俗,能感受到澎湖人對於「冬至」有多重視。將米糰捏成蓮霧狀,做出5個,然後以「四下+一上」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入鍋蒸熟,然後在每個突起的地方點上紅點,這就是「五腳圓」,又稱為「天公圓」,製作過程很繁複。
▲冬至祭祀時除了雞母狗,代表補財庫的糯米製品也是冬至祭品的標配。(圖片來源:《古早味台式點心圖鑑》)
米製品是澎湖冬至標配
在澎湖以往的習俗中,家有嬰兒滿月時,除了用油飯及紅蛋供奉神明與祖先,還會請親友們吃「五腳圓」。此外,也用於玉皇大帝聖誕,向天公祈願祛邪、避災、賜福。民間相傳,「五腳圓」中央的「圓仔」,小孩不能吃,否則會「男生娶無某、女生嫁無尪」,所以只有大人可以吃喔!
▲「五腳圓」又稱為「天公圓」,外型很像蓮霧。(圖片來源:《古早味台式點心圖鑑》)
原文轉載來自:Source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