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斷網》,站在想像力的曠野,推開中小成本商業電影的大門


在文字中證道。 ——唐淚

不諱言。

在《斷網》上映之前。

包括《風再起時》在內,由郭富城主演的幾部待映的商業電影中。

最不看好的就是這部《斷網》。

原因很簡單。

無論是導演前作、陣容、投資規模還是電影類型。

皆未見太大優勢。

但居然反轉。

談這部電影。

一定要談到此前講過的《反貪風暴》系列。

該系列電影從2014年首作的9530萬票房,在八年時間裡拍了五部,創下超過二十億的總票房,單片最高上探八億層級,可以稱作是香港中小成本電影的經典模式。

電影帶來的啟示是什麼?

港式商業動作和明快敘事節奏,這是香港電影的傳統優勢。

其次是在檔期抉擇方面的理性。

《反貪風暴》系列第一部定檔2014年8月16日,第二部則選擇2016年9月14日,第三部於2018年9月14日上映,第四部定檔2019年4月4日,而只有第五部,攜前作系列的影響力,選擇了元旦檔期。

系列前四部電影無一例外,全部避開了熱門檔期。

所以或可總結。

只要保持港式商業動作和明快敘事節奏的優勢,劇情相對合理,在陣容上以劉德華、郭富城、古天樂或者梁朝偉、甄子丹、謝霆鋒等任一演員為首,皆有票房基本盤可言。

即便在他們年齡普遍偏大的今天。

可能在預售上波瀾不驚,但這種類型片一定會非常「抗打」,可走長線飄紅。

而《斷網》在此基礎上走得更遠。

可以揣摩一下主創的思維。

上述分析,並沒有什麼艱深玄奧,業內電影人或皆可見。

但港片沿襲這種格局,已經有很多年了。

從八十年代洪金寶、成龍的時裝動作片,到吳宇森、周潤發的爆裂槍火,再到九十年代劉德華的街頭英雄電影,還有陳木勝的爆裂動作場面,以及銀河映像的諸多作品,再到不斷重複的動作、警匪、追車和槍戰,精品率越來越低。

所以香港電影在內地市場,十億層級票房或就成為了上限,而這種電影都是兼及了龐大投資、強勢陣容及港式傳統優勢於一身的類型,在香港電影逐日艱難的今天,卻並不可能無限複製。

而這種態勢,或就催生了《斷網》這部電影的嘗試。

電影保留了港式商業電影的傳統優勢。

首先是好的節奏。

電影敘事非常明快,觀影流暢度極高,絲毫沒有拖泥帶水的感覺,包括夾雜其中的人性、家庭和正邪概念,皆為故事服務,並沒有喧賓奪主。

動作場面激烈夠看。

放眼整個香港影壇,除了四十來歲的謝霆鋒、五十歲出頭的古天樂,可能也只有郭富城能夠經得起這樣的追逐和摔打了,動作戲的激烈程度頗有點誇張,追逐戲裡拽下樓梯和腳手架上互毆的一段,還頗有驚豔之感,尤其郭富城的快速踹腿,不簡單。

還有三影帝的表演,穩定壓場,完全不需要擔心。

但如果僅止於此,電影夠打嗎?

這一次,《斷網》的主創們做了真正的創新。

也即,網絡可視化。

在過去。

這種手法,一直是國外電影的專美。

比如常被提及的《我是誰:沒有絕對安全的系統》,比如《頭號玩家》,或者乾脆就是《黑客帝國》,這些電影都盡顯關於虛擬現實交互的想像力。

但也正如郭富城所說,《斷網》或是我們中國電影的第一次嘗試。

據說電影在特效上投入了兩千萬,這個費用極不起眼,比如當年郭富城主演的另外一部電影《風雲2》,特效製作經費就高達八千萬,而時隔多年,像《流浪地球2》這種科幻類型定電影,在特效方面的經費投入就更為可怕。

而《斷網》的這次操作,可以理解為「四兩撥千斤」。

不追求經費和特效製作的極致,而是以想像力開啟數據洪流、防火牆、網絡森林、黑客化身、暗網交易、光劍武器,乃及進入虛擬世界之後的移形換影和無所不能。

這確實是截止目前,中國電影中尤具想像力的僅見。

尤其是在大銀幕上,視聽感受極佳。

再延及更多的香港電影。

創新當然並不簡單,甚至可以說難度極大。

比如警匪題材,不外乎緝毒、臥底、反恐、廉政公署甚至權斗等等,又加插人性、奇案探尋,也有慣例的追車、槍戰、爆炸,然後呢?

在觀眾而言,這些類型電影,很多都是看了開頭,就能想到結局,尤其劇情過程就更為「公式化」,甚至大多數電影中的表演都會臉譜化。

這些東西當然都不是並不利於港片未來的。

回到《斷網》來講,用三影帝壓陣,保有港片傳統優勢,進而在劇情和表現手段上去拓展邊界,無疑是一個很聰明、也很值得借鑒的做法。

而大膽進入淡季市場,也無疑是做了正確的選擇。

從首映日觀察,雖然預售艱難,但憑藉黃金場次優勢,在後半程強勢崛起,輕鬆奪得日冠,算是開了一個好頭。

後續走勢可期。

港式商業電影。

有賴於敘事的明快與影像的凌厲。

也離不開香港演員的搏命。

但又怎能一成不變?

所以電影《斷網》。

站在想像力的曠野,推開了中小成本港片、甚或是整個中國中小成本電影的大門。

值得嘉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