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張藝謀,其實不是一個“好榜樣”


“一體兩面”這個詞,放在最近的李榮浩和張藝謀身上,再合適不過。

不久前,李榮浩的歌曲《烏梅子醬》火上熱搜,也惹出爭議。

一方面,這首歌太火了。

它霸占了各大音樂平台的榜首位置。

刷短視頻時只要你划拉幾下,一定能聽到這首歌曲的翻唱。

副歌那句“你淺淺的微笑就像烏梅子醬”,已經成了當下年輕人最浪漫的表白。

另一方面,這首歌太俗了。

它的旋律有點像周杰倫的《浪漫手機》。

《浪漫手機》是2005年發布的歌曲。

比起同專輯的《夜曲》《一路向北》,這首歌談不上多經典。

沒想到快20年過去了,類似的旋律竟然成了全網爆款,由此可見華語樂壇有多落寞。

樂評人丁太升就被這首歌驚掉了下巴,評價《烏梅子醬》是“濃郁的中國鄉土風,摻雜了短視頻平台爆火的元素”。

奇怪的是,李榮浩過去對這類歌曲嗤之以鼻。

接受采訪時他直言:

“我最討厭的就是我最紅的歌,《李白》和《不將就》,難聽、土、受不了。”

短短幾年,他卻成為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其實李榮浩一直是有音樂追求的。

2018年他就發表過《耳朵》這樣音樂性極強的高級作品,卻並不被市場認可。

轉折點發生在2019年。

這一年,他擔任《中國好聲音》的導師。

節目中他為學員選擇了一首爆火的網絡俗歌《你的酒館對我打了烊》,輕鬆擊敗了王力宏為學員精心編排的高級歌曲。

面對爭議,李榮浩發文稱“音樂沒有高低之分”,這番解釋也得到了很多年輕一代的認同。

可這之後,嚐到甜頭的他,也開始朝著下沉市場靠攏,在下沉市場裡樂不思蜀。

後來發表的《麻雀》《烏梅子醬》,都是這類迎合下沉市場的作品。

遭遇同樣困境的還有周杰倫。

在過去20年裡,周杰倫曾開創了華語樂壇的新時代,然而進入2010年之後,他卻感覺力不從心。

2016年他發表了新專輯,裡面有音樂性拉滿的《床邊故事》,有炫技之作《土耳其冰淇淋》。

結果兩首歌都沒火,反倒是隨手寫的口水歌《告白氣球》火遍大街小巷,甚至上了春晚的舞台。

後來他開演唱會,歌迷現場點歌,希望他唱網絡神曲《學貓叫》。

周杰倫明顯愣住了,自己給自己解圍,“這個歌很fashion喔”。

但面對現場歌迷的“熱情”,最終還是跟著鋼琴伴奏“喵喵喵”了幾句。

時代變了,周杰倫自己也迷茫了。

在2018年發表的歌曲《等你下課》裡,他直接用歌詞表達了困惑:

“我唱這麼走心,卻走不進你心裡;我唱告白氣球,終於你回了頭。”

之後他就徹底躺平了,留下華語樂壇一潭死水。

一首首新歌看似網絡數據爆炸,其實泛不起一點漣漪。

在電影界,這樣的“一體兩面”,也在張藝謀身上上演著。

今年的春節檔是史上口碑最強的春節檔,湧現出了《流浪地球2》《滿江紅》《無名》《深海》這些優秀的作品。

原本大眾預估,《流浪地球2》會成為最後的贏家。

第一天,《滿江紅》的票房確實還被《流浪地球2》壓著。

可隨後它的票房節節攀升,最後壓過了《流浪地球2》,拿到了45億+的票房,也大幅度刷新了張藝謀的單片票房紀錄。

影片口碑上,《滿江紅》的走勢也有些讓人捉摸不透。

上映後頭兩天,影片的口碑非常好,豆瓣開分高達8.0分,很多人看完後高呼:

“不愧是老謀子,姜還是老的辣!”

但隨著上映天數增多,本片豆瓣評分卻一路暴跌到7.2分,張藝謀也一夜之間站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01、

要回答這個疑問,我們還得把目光放到張藝謀身上。

在過去幾十年,張藝謀一直是中國電影導演圈裡的“大當家”。

他是國產電影的開荒者和破壁人。

從影40多年,他為國產片至少進行過5次顛覆性的創新。

1984年,張藝謀擔任攝影師拍攝了《一個和八個》,宣告了第五代導演的集體覺醒;

1988年,張藝謀憑藉《紅高粱》拿到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這是華語電影首次在三大國際電影節獲得最高獎項,《紅高粱》之後,國內興起了一陣文藝片的拍攝熱潮;

2000年,張藝謀邀請眾星拍攝《英雄》,開創了國產電影的大片時代。

這部影片國內大賣2.5億,佔據了全年票房的25%,至今無人超越;

2008年,張藝謀作為電影導演執導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驚艷了全世界,他也收穫了“國師”的美名。

2016年,66歲的張藝謀拍攝了《長城》。

他的野心很大,邀請了好萊塢當紅影星馬克·達蒙,要拍一部屬於中國的國際大片,讓中國元素走向世界。

如果這片成了,他又將開啟一個時代,可惜最後拍成了“四不像”。

這部《長城》似乎也提前結束了張藝謀的時代。

之後歷年的票房排行榜上,難覓他的身影。

直到今年的《滿江紅》。

按理說,張藝謀這樣的歷史級導演,能夠憑藉一部電影,進入中國影史票房榜第6的位置,是值得高興的事。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這個榜單沒有張藝謀,反而會讓人覺得含金量不足。

那為什麼如今實現了這樣的願景,很多觀眾卻在連連哀嘆?

其實只要我們理清楚《滿江紅》為何成功,以及背後有哪些不足,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簡單來說,《滿江紅》是一部針對市場喜好的“定製作品”。

這種“定制”,幾乎滲透到了創作上的每一個環節。

拆分來看。

觀眾喜歡明星,於是這部電影的星光達到了峰值。

有最具號召力票房的沈騰,有他在,影片票房打底10億;

有專攻年輕市場的易烊千璽;

還有雷佳音、張譯,都是國民認可度極高的演員,也是當下演藝圈最火的演員。

除了吳京外,電影圈當時最火的五位男演員,影片一下子請來了四位。

觀眾喜歡大年初一看喜劇。

這部電影的主海報,就是紅色大背景,最上方還寫著“懸疑管夠,笑到最後”。

其中後四個字還調大了一倍。

另外,沈騰的加盟,也是影片喜劇定位的一個重要縮影。

現在的觀眾還喜歡看懸疑故事。

於是這部電影就把情節全部壓縮到一個四合院內。

典型的密閉空間敘事,開局就是死屍,後面人物一登場,你就忍不住想看看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

除此之外,影片還靠著人物身份的隱藏,設計了連續反轉。

這也是提升故事懸疑性的重要方式。

還有觀眾熱衷於家國情懷。

這部電影片名就是《滿江紅》,平時只要看到“滿江紅”三個字一出來,哪個中國人不會心頭一震。

靠著這些創作上元素的堆積,影片收割了一大波票房。

但問題來了,這些“定制”嚴格來說,其實屬於創作上的技巧。

為了獲得更多票房,影片等於在每一條賽道上都走了“捷徑”。

當然,作為一部商業片,《滿江紅》這樣操作也無可厚非。

商業片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票房。

為了票房,換你當製片人,換你當導演,只要錢夠,也會把這些“技巧”用到極致。

但當把這一切的“過度商業化”,加附在張藝謀身上,就有些令人疑惑了。

換句話說,如果影片換成其他任何一個導演,不會遭受這樣的質疑。

可他是張藝謀。

02、

某個角度來說,張藝謀拍攝這部作品時也是煞費苦心。

比如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些技巧外,他還曾試圖用一鏡到底完成拍攝;

比如他放棄了之前“大而全”的拍攝手法,這部影片在一個小院落裡完成,拍得“小而精”;

比如他之前的作品被詬病形式大於內容,這部影片卻拍得跌宕起伏,高潮迭起。

但這些巧思本質上都是“芝麻上繡花”,是商業技法的嫻熟運用,並沒有跳脫出商業片拍攝的範疇。

本質上都是低頭迎合商業市場,衝著高票房使勁兒的。

這和當年他高昂著頭顱,開創一個時代的大創新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當年張藝謀的電影,可不只是一部電影。

他是中國電影的一面旗幟,是電影品質的標杆。

他的作品能創造全新的電影語言。

比如《黃土地》中的構圖,《紅高粱》裡的色彩,《菊豆》裡的野性,《大紅燈籠高高掛》裡的暗示,這些都對後來的電影導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的作品也能捧出一個個影壇新人。

比如早期的鞏俐章子怡,後期的倪妮和周冬雨,謀女郎也為華語電影不斷輸送著新鮮血液。

若干年後,雖然電影本身變得模糊,這些電影背後的創舉反而會歷久彌新,影響整整一個時代。

顯然,《滿江紅》不具備這樣的魔力。

以前的張藝謀也不會為了票房,“迎合”得如此徹底。

他最早先拍的那些電影,別說是劍指票房了,有時候為了上映還得多次修改。

即使後來轉型拍的商業大片《英雄》,輸出也算飽滿,故事情節上更不會有這些明顯的迎合觀眾的“技巧”。

可如今72歲的他,卻為了票房,也走上了這些“投機取巧”的路。

就好比一個頂級國宴大廚,現在不研究菜品,反而開始朝著“賣相”“酸辣”的淺顯方向使勁兒。

你在芝麻上雕刻出再精美的花,當下看也許“有點意思”。

但隨著時光流逝,當電影本身蒙上風塵後,它終究還只是一粒芝麻。

張藝謀所有的技巧,所有的努力,無非是讓“一部商業片”變成了“更容易賣座的商業片”,放在時間長河裡,無足輕重。

當然商業片永遠是電影市場的主流。

一部電影,能夠匯聚一大批當紅影星,把一部商業片的技巧性拉到了極致,用國民級的號召力在春節檔裡斬獲高票房,這些都無可指摘。

但放在張藝謀身上,總會讓人感覺有些失望,甚至有些掉價。

03、

如上所述,張藝謀的《滿江紅》,李榮浩的《烏梅子醬》,周杰倫的《告白氣球》,本質上都是迎合下沉市場的作品。

這些作品有著“接地氣”的表達,即使很俗很土不高級,但在如今的時代潮流下,卻能被不少群眾喜歡。

這是符合市場規律的,也確實能幫助創作者,從市場上實現即時回報。

但另一方面,我們要知道,藝術這條路,依然需要有人不斷去探索。

作為普通群眾,當然可以憑藉個人喜好自由選擇。

但是作為站在船頭的頂級文藝工作者,他們身上肩負的使命,是引領一個時代的審美。

特別是對於張藝謀這樣的門面人物。

中國電影圈有無數雙年輕眼睛,有名的,無名的,在看著張藝謀,想從他身上取經。

如果以後他們也“走捷徑”,都利用技巧過度地商業化,從形式上迎合觀眾,矮化自己的藝術審美。

短期內能獲得巨大的收益,但長期來看,一定會損害自己的創作能力,也阻擋了中國電影的良性演變。

所以,對於中國電影來說,張藝謀這次拍攝《滿江紅》的嘗試,也許斬獲了超高票房回報。

但皮哥還是要說,72歲的張藝謀,並不是一個好的榜樣。

在好萊塢,七十多歲的斯皮爾伯格依然在探索技術創新,一部《頭號玩家》拍得有場面,有新意,有深度。

同樣是高齡的伊斯特伍德,也沒有想著用技巧證明自己的“票房能力”,而是繼續發掘好的故事,鑽研在現實主義題材之上。

某個角度來說,張藝謀就是中國的斯皮爾伯格,或者伊斯特伍德。

皮哥依然讚賞張藝謀前年在拍攝《懸崖之上》時的種種求變,不管是諜戰題材、鏡頭語言還是敘事方式上。

那才是一代電影巨匠對待商業片,應該探索的方向。

不急不躁,不投機取巧,不急功近利,每一步都踩得很實。

12億票房裡,每一分都是觀眾對他的認可和感激,影片也為之後的國產電影提供了寶貴的創作啟發。

相比之下,《滿江紅》這部電影,注定會給他的導演生涯,留下一個最大的遺憾。

張藝謀的創作道路,依舊還長,未來他還會拍多部電影作品,甚至電視劇。

作為觀眾,我們期待他可以拾起自己昔日的“傲骨”,不要為了討市場歡心,把作品拍得如此之“輕”。

別讓“張藝謀”這個璀璨的名字,再變得模糊了。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