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
今天,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發布會稱:
廣東珠海1月14日報告的感染者,廣東中山1月13日報告的感染者,上海1月13日報告的感染者,這3個地方的基因測序均為奧密克戎變異株。
1月13日晚,上海通報新增2例本土確診、3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其中3人,在同一家奶茶店工作。
奶茶店顧客人來人往,如何判定密接和次密接?為何這次管控人群這麼多?
據新民晚報報導,流調人員小陳和同事一起看了數小時的監控畫面來進行研判,眼睛緊緊盯著陽性人員和顧客之間發生了什麼……
她發現,儘管很多人都有戴口罩的習慣,但經常有人「戴了個寂寞」,最後突然「掉鏈子」,增加了密接的數量,是令人惋惜甚至生氣的。
小陳告訴記者,在監控畫面中,她發現有兩位結伴前去買飲料的顧客。點完單兩個人還避開人群,走到了角落裡去等候。
本來想著把這兩人判為高篩(高危篩查對象)的,誰料劇情突然「反轉」,其中一人可能嫌店內較熱而摘下了口罩,還前去取餐了,又和陽性人員聊了幾句。
「看到這裡,只能判密接了。」小陳說,「類似的情況還不少。想到多了一個密接,就要拍大腿,真恨不得時光倒退,再幫顧客把口罩戴上,可惜來不及了。」
小陳坦言,看監控發現,其實大多數人還是有戴口罩意識的,防護習慣較好,但總是人輸在細節上。
比如,兩位顧客在店裡是有口罩的,點完單出去溜達了一圈,再回來取奶茶,口罩神奇般地「消失」了!還有人拿到奶茶後突然拉下口罩,插上吸管直接喝了兩口……
她還發現,很多外賣小哥的口罩佩戴也不是很規範。「一些外賣小哥口罩掛在下巴上,鼻孔露在外面,起不到任何防護作用。 」
判密接是一門技術活,不僅僅是看有沒有戴口罩,還取決於和陽性人員的距離、交流的時間等。每多判定一個密接,就會多N個次密接,和一堆風險管控人群,對於防疫部門來說,工作量是成幾何倍增長的。
因此,小陳表示,戴口罩不是應付,不規範戴等於沒戴。在商場點單、購物等都要規範戴好口罩,絕對不要有任何僥倖心理。
這段採訪很快引發關注,網友稱:提醒得太及時了!
但有人不解,除了不戴口罩,那其他情況呢?
有網友提供瞭如下分析——
境外輸入疫情風險極大
本土防控壓力激增
儘管每個人都不能100%避免「踩坑」
但在外給自己的防護做加法
才能給防疫工作做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