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天賦的潛水能力 台灣自由潛水人口達9萬人

分享本文


▲近年來台灣自由潛水活動快速成長,外媒報導已有9萬多人參與。此照為戒護員護送選手安全抵達水面。(圖/吳秉宥提供)

● 吳秉宥/國際自由潛水發展協會祕書長

國際上自由潛水的熱潮起源於著名導演盧貝松的電影《碧海藍天》,這部風糜全球的電影讓許多人對自由潛水心生嚮往,並在世界各地出現追求深度紀錄的自由潛水活動。但在當時,發起各種自由潛水紀錄挑戰的賽事組織沒有一套可依循的標準的運動規則,也沒有共同的安全守則,導致此運動的一元化與全球化出現困難。

台灣自由潛水參與人口多達9萬人

近年來台灣自由潛水活動快速成長,外媒報導已有9萬多人參與(Yu, 2023);與水肺潛水需要攜帶呼吸裝備下水不同,自由潛水泛指所有主觀上會需要進行閉氣的水域活動,包含各種水下休閒與競技運動。基於風險的考量,學習這項運動都建議應該要考取專業證照

目前,在台灣主流的國際自由潛水教育機構有國際自由潛水發展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pnea, AIDA)、世界水中運動聯合會(Confédération Mondiale des Activités Subaquatiques , CMAS)、專業潛水教練協會(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of Diving Instructors, PADI)、國際水肺潛水學校(Scuba Schools International, SSI) 及Molchanovs International Pte Ltd.等,不同機構間證照的分級及考核標準略有差異。其中,發展最為完整,首個將教學理論系統化、標準化的組織就是AIDA。

▲在泳池中的自由潛水教育。人類潛水的極限為可承受超過25個大氣壓力。(圖/吳秉宥提供)

自由潛水的三大要素:時間、深度、距離

AIDA成立於1992年,是一個由自由潛水運動員組成的國際組織。其目標是致力於發展全球自由潛水活動及確立各項標準,並強化自由潛水的安全、推廣相關教育和賽事。成立之初,有感於被世界競技體壇忽視,自由潛水員希望透過AIDA發聲,且促進同好交流,分享彼此的經驗並且提供最新的資訊,以有效推廣這項運動,最終是希望能爭取國家的承認(AIDA International [AIDA], n.d.a)。透過為自由潛水比賽和記錄挑戰,規範出一套穩定且安全的規則和指南,在90年代開始的自由潛水運動有了統一的運動規則、教育制度,並自此開始有了第一場自由潛水世界錦標賽。

作為一項屏息在水中的運動,自由潛水最重要的目標有三:閉氣時間越久越好、潛泳距離越遠越好、潛水深度越深越好。在運動上,這些項目分別依序稱為靜態閉氣、動態平潛以及恆重下潛。想要追求這些運動表現的提升,勢必得需要透過自由潛水專業的教育訓練才能達成。但其實自由潛水是一項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

人類血脈中的海洋記憶

在過去,演化論相信人類的演化過程度過了數百萬年的兩棲生活,因為人類還在胚胎發育的初期,也具有某些魚類的特徵;另外,其實母親子宮裡的羊水組成也與海水十分接近;如果將出生幾個月內的新生兒放入水中,他們自然地展現出在水中閉氣、踢蛙腳(James Nestor, 2014/2023)。

所有跡象都證明了人類其實受海洋孕育,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遺忘這些技能而已。而這些能力,其實仍然存在於我們的血脈之中。例如:哺乳類潛水反射(Mammalian Diving Response, MDR)會讓我們在潛水時心跳降低節省耗氧,脾臟會收縮使得血紅素增加、血液會從末梢轉移到核心,保護核心器官的供氧(Panneton, 2013;蘇芳儀等,2021)。在深海中,已知人類最大可以承受的壓力超過25個大氣壓力 ,難以想像一般人在陸地上可以在這樣的壓力下存活。

因此,與多數的運動不一樣,自由潛水大概是唯一一項「需要刻意追求更高程度的放鬆」才能取得進步的運動

自由潛水非常講究放鬆的重要性,透過調息與冥想,讓自己可以在生理上與心理上都更專注在當下的狀態,學習修煉內觀和接納的智慧,感受正念,不被周圍和內心發生的事情與雜念所幹擾(Feoutis, 2023),讓現代人在忙碌的社會生活之中慢下來,是一項能夠使心靈和身體都得到恢復的活動。自由潛水是如此的不同,無論是這項運動所追求的境界,或者是很實際地在運動的安全風險上,都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非常大的差異。因此,在推動這項運動發展的路上,AIDA建立了一套從入門到專家級的階層式自由潛水教學體系,讓民眾透過系統化的教學訓練可以更加容易掌握自由潛水的技巧。

AIDA的階層式教育系統

自由潛水常常被視為一種海洋觀光及遊憩活動,然而,自由潛水也是一門專業的海洋運動。AIDA透過自由潛水的教育體系,不只讓想要親近海洋的民眾得其門而入,其實也是希望透過階層教學來養成專業的運動選手。AIDA(n.d.c)將自由潛水教育分為入門(AIDA 1)、基礎(AIDA 2)、進階(AIDA 3)及專家(AIDA 4)等四個等級:

在AIDA 1的入門階段,會向學員介紹自由潛水的基本原理和技能,並學習試著身心放鬆、使用腳蹼、鴨式入水和平壓等技巧。主要的目標是讓人對於這項運動有簡單的了解,讓人習慣水、不怕水並培養水感。

在AIDA 2的基礎階段開始,即區分為平靜水域和開放水域兩種不同場域的課程,並開始嘗試進行自由潛水運動並學習運動的基礎技巧。包括從最基本的立泳、轉身到浮力的控制與安全救援的方式。就休閒運動的角度而言,完成這個階段的自由潛水員已經有基本的運動能力,可以舒適地進行自由潛水。

▲在開放水域中的自由潛水教育。(圖/柯政佑提供)

如果希望進一步的認識並降低自由潛水的風險,透過AIDA 3進階課程將能學習到的進階技巧,包括自由落體、法蘭茲平壓法、使用二氧化碳耐受訓練表等,即可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自由潛水能力並確保運動安全。

 AIDA 4專家課程,則是離開休閒運動領域,習得更多專業的自由潛水技術與知識,進一步的往運動選手所需要的技能邁進,並學習如何最大化運動表現。這些專業技巧包括以功能餘氣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FRC)模擬大深度的下潛、以口腔填充法(Mouthfill)克服失效深度、以吞氣(或稱肺填塞,Packing)增加肺容積量等,以追求更好的表現,而通過課程的自由潛水員,將可獲得助教資格,並有能力監督前述所有階段的學生。這個階段也要學習適當的繩結,以及設定適當深度的潛水線(包括設置浮球、潛導繩以及底鉛)等教學必備技術。

必須要強調的是,在AIDA 教育的每個階段,安全是最重要也是唯一的要求。

自由潛水員了解自己的責任與如何管理風險,以避免或盡量減少損害的發生,絕對是非常重要的,畢竟自由潛水最終極的運動傷害很可能是以生命作為代價。

因此,如何安全地進行自由潛水,不只是確保自己的安全,同時要有能力確保他人的安全,這是所有自由潛水員都必須具備的能力。AIDA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只強調救援的技術,更融入風險管理的觀念,讓每一位自由潛水員有能力評估、判斷水域是否適合進行活動。

同時,AIDA也會依照不同的需求分享多元知識,例如衝浪者的浪區自救;海獵人的魚槍打魚;甚至是協助救難隊以自由潛水的方式救災。

另外,為了確保賽事安全、防止自由潛水運動員為了追求運動表現不顧風險的錯誤示範,AIDA的競技運動規則也有一套非常嚴格的水面宣告流程,試圖讓運動員不要嘗試將表現推到極限,一旦無法清醒的完成水面宣告流程,就無法取得合格的成績,鼓勵大家以最有把握、最保守的方式進行自由潛水 (Kleshchevnikova, 2022)。

世界水中運動聯合會長達近30年不支持自由潛水運動

歷史上首次自由潛水競賽,出現於1900年的巴黎夏季奧運會,是以閉氣的時間及潛泳的距離累積積分,當時有來自4個國家的14名運動員參賽(Tien, 2016)。然而,現代的自由潛水競技是到1960年代,世界水中運動聯合會(CMAS)成立並且將自由潛水從漁獵運動項目區隔以後,以羅伯特·克羅夫特(Robert Croft)、恩佐·馬略卡(Enzo Maiorca)與雅克·馬約爾(Jacques Mayol)三位知名選手為中心才開始快速發展(Farrell, 2022)。其形式多以世界紀錄挑戰賽為主,當時主要發展的項目是可變重下潛(Variable Weight, VWT)或無限制下潛(No-Limit, NLT)。

不過,由於對自由潛水競技安全的擔憂,加上陸續出現的運動意外,世界水中運動聯合會在1970年代至2000年前後,有長達近30年的時間並不支持自由潛水運動(Zvaritch & Kleschevnikova 2023),這也使得自由潛水運動長年被排除在世界體壇之外。而AIDA的出現彌補了這個期間的空白,於1996年首次舉辦第一屆世界錦標賽,並且陸續加入各種現代運動項目,逐漸發展至今。

▲自由潛水比賽。(圖/柯政佑提供)

如今,AIDA是由來自5大洲51個國家的會員國所組成,並將賽事分為各類國際賽與世界錦標賽。前者可以由獲得認證的賽事主辦人向AIDA提交申請,由國家自由潛水運動協會(AIDA Nationals)指導或主辦;後者則只能由AIDA國際總會自行舉辦。

目前,總共有8項運動項目可以在比賽中進行,在泳池的項目分別為靜態閉氣(Static Apnea, STA)、動態有蹼平潛(Dynamic With Fins, DYN)、動態無蹼平潛(Dynamic without Fins, DNF)、動態雙蹼平潛(Dynamic With Bi-fins, DYNB);挑戰深度的項目分別為攀繩下潛(Free Immersion,FIM)、恆重有蹼下潛(Constant Weight, CWT)、恆重無蹼下潛(Constant Weight without Fins, CNF)、恆重雙蹼下潛(Constant Weight With Bi-fins, CWTB)。

而考量運動的危險性,前面曾提到的可變重下潛已經停賽,但仍可以向AIDA申請認可挑戰成功的紀錄;無限制下潛則已經停賽或挑戰(AIDA Technical Committee [AIDA TC], 2022)。目前由AIDA所管理的紀錄包括世界紀錄、洲際紀錄與國家紀錄,國家紀錄需要在獲承認的賽事中超過或到達現有紀錄;世界紀錄和洲際紀錄則只有在世界錦標賽、可認證世界記錄的國際賽或世界紀錄挑戰賽超過或到達現有紀錄的合格成績才有具備資格(AIDA TC, 2022)。

▲戒護員護送選手安全抵達水面。(圖/吳秉宥提供)

自由潛水不只為極限

人類以自由潛水的方式採集水產品可能已超過8000年的歷史,而自由潛水競技運動的發展大約只有70年,而AIDA的存在更只有30年。所以,不論是運動賽事或教育訓練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過去因為對人體潛入深海的未知與興奮,自由潛水曾經吸引了一代人不斷追求更深的數字,成就《碧海藍天》的美談,卻也在美麗的面紗之下暗藏巨大的風險與種種悲劇,使得自由潛水被認定為一項危險的極限運動。

不過,自由潛水並不僅僅是紀錄成績、挑戰極限,人們透過自由潛水,可以發現一個充滿細膩的情感和知覺的內在世界。AIDA 期待自由潛水所具有特殊的海洋運動、海洋觀光及遊憩內涵,逐漸形塑出不同的海洋文化,讓這一代人不只因為探索海洋的便利選擇自由潛水,而是在親近海洋的過程中團結彼此,形成緊密的自由潛水文化社群。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國際海洋資訊雙月刊」。專欄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標題:人類天賦的潛水能力 台灣自由潛水人口達9萬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